程青松:請給同性戀一個愛的平等機會
【雖然有了同性婚姻法并不是每個同志都會去結婚,但這是一種平等的權利,爭取這種權利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
記者:目前對同性戀群體來說,最難的境遇是什么?
程青松:婚姻沒有合法性,感情缺乏安全感。
記者:同性婚姻法重要在哪里?
程青松:雖然有了同性婚姻法并不是每個同志都會去結婚,就像有婚姻法并非每個人都會結婚一樣,但這是一種平等的權利。英國同性婚姻法通過后,同性戀滿18歲可以結婚,但異性戀是16歲,還是不一樣,還是有歧視,所以他們繼續爭取這兩年的權利。
記者:即使同性婚姻法通過,不等于歧視就消除了。
程青松:對,但有了這個,異性戀就會知道,“奧,同性戀也能結婚了”,會更快消除歧視。為同性戀爭取平等的權利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
記者:你曾說在我們這個社會里,看不見的暴力和歧視并不稀少,有的人雖然對你說“我不反對同性戀”,但骨子里還是歧視的。什么是骨子里的歧視?
程青松:骨子里的歧視就是先天接受的教育導致的思維方式,就像我們接受的性別教育,古代說女人就該三從四德,現在說女人就該洗衣做飯,這些來自教育,形成文化,很可怕。而同性戀恰恰是反對男性沙文主義的:我是男人,我不去做男人做的哪個事,我選擇另外的取向,這本身是對男權社會最大的解構。福柯專門闡述過,一個文明如果不能接受同性戀,就還不是一個文明的社會。
記者:怎么才能消除這種歧視?
程青松:需要時間,也需要教育,普及常識。我十四五歲就意識到自己喜歡男生,剛開始非常害怕,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異性戀教育,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就是不喜歡女生,怎么辦?后來無意中翻開《紅樓夢》,看到里面有關于同性戀的描寫,才開始了解原來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現在西方中小學已經有關于同性戀的教育,臺灣也有,生理書里面會寫到同性戀是怎樣的,但我們國家還沒有。
【“同志當自強”,這點很重要,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去作假,假裝跟異性結婚是不負責任的】
記者:同性戀者為什么覺得自己應該被接受?
程青松:因為這個群體涵蓋面很廣,你的兄弟姐妹、父母同事可能就是同性戀,如果他們的狀況很糟糕,會影響各行各業積極的生產和社會的幸福生活(笑)。
記者:如何尋找認同感?
程青松:同性戀群體里和父母斷絕關系、失業、自殺等仍時有發生,但最近5年來我們的空間已經大了很多,不少城市都有NGO組織、同志酒吧和社團,幾乎每個省都至少有一個同志交友網站,能讓同性戀者找到同伴,消除內心的不安,走出孤立無援的狀態,獲得一些幫助。但我覺得只有讓更多異性戀者了解,同性戀者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記者:你覺得這些年在對待同性戀的問題上,社會有沒有進步?
程青松:有進步,但不大。上個月聯合國剛通過決議,賦予同性戀平等權益,中國投了棄權票,很多人不滿,覺得我們是“棄兒”,但“不反對”也是一種態度,還是有進步。
現在這方面言論自由度更高,討論度也更高,像《非誠勿擾》里的同性戀形象帶娘娘腔,不少人就出來指責這是丑化和歧視,但李銀河老師覺得同性戀被拿出來消費了,是種進步。就像這次能展開討論是非常好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真的要謝謝呂麗萍。
記者:作為一個同性戀者,你希望能生活在怎樣一個環境里?
程青松:合法化。像電影法規里禁止拍攝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藍宇》、《春風沉醉的晚上》這些同志電影都不能公映,獻血法規里同性戀者不可以獻血,婚姻法也將同性戀排除在外。我現在就想結婚(笑),都穿上西裝、襯衣,打上領帶,哇好開心!雖然婚姻不一定那么美好,但每個人大體上都還是會憧憬。
記者:同性戀者自己應該做些什么?
程青松:同志當自強,這個很重要。要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去作假。如果你假裝跟女性結婚,只為傳宗接代,給父母、給社會一個交代,那兩個人之間的愛就變得不重要了,這導致女性的不幸福,導致家庭悲劇,是不負責任的。
有一定影響力的同志要為這個群體做些事,這樣其實能幫到自己。社會更開放、民主,人們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相對空間是一點點爭取來的。
記者:那你打算做些什么?
程青松:我計劃拍一部電影,一部快樂感覺的同性戀電影。以前這個題材大都是悲情的,但你知道,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QQ同志群,像軍人群、大學生群、爬山群、游泳群、旅游群甚至K歌群、吃飯群,大家已經能比較方便地接觸到同類,看到身邊各個領域里都有優秀的同志,很自信,生活也安排得很好。我想呈現這個,同性戀者通過自己的努力過快樂的生活。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