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怎么走?專家:理性公益、科技向善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夏賓)當互聯網深入社會各個角落時,公益事業也正經歷著“互聯網+”的脫變,如何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力量助推公益事業發展,答案能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找到。
中國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在出席峰會時說,互聯網+公益慈善使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中國能夠迅速推進人人公益,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提供了全新方案。
但他也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互聯網領域尤其如此,但解放思想不是不守規矩,不是任性而為,公益慈善創新也不是忽悠,不是玩變戲法,而是需要在守正基礎上創新,在厚德基礎上創新,在尊重法律基礎上創新。
法律為“互聯網+公益”立下規矩方圓,那什么能讓它持續發展呢?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表示,數字時代公益發展需要理性。
他進一步稱,基于個體情緒的沖動型行善,往往流于一時或一事的付出,很難持久。一時的激情感召后,捐贈者能否理性審視并認同自己從公益行為中獲得的共鳴,決定了是否會將一次性的行為轉化為持久的習慣。 相比之下,理性思考后的捐款決策,則是最大化去掉“情緒”因素,倡導用戶捐款是基于對項目的了解和信賴,而不是一時感性沖動。
根據最新騰訊公益平臺的數據可知,理性公益不僅沒有阻攔用戶的捐款熱情,還收獲了更多持久性的捐款意向。
“理性非常重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理性公益有很多含義,其中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要從效果來檢驗動機。因為愛心常常是動機、側隱之心、同情心、給社會做點好事的心。理性公益的思維方式其實對我們動員資源解決任何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僅僅有好心,完全不顧效果,那么最后能幫助的范圍、廣度、力度都是有限的。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也把“理性”和“科技”兩個關鍵詞與互聯網公益相結合。他認為,在中國做公益有三大優勢,第一,科技賦能,可以幫助公益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二,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公益和大眾可以深度連接、下沉滲透和廣泛覆蓋;第三,理性公益正得到格外重視。
科技向善的力量在世界糧食計劃署助理執行干事Ute Klamert心中尤為重要。她表示,當科技越來越成為我們為全球饑餓人口服務的核心,“數字轉型”正在幫助我們以一種更高效的方式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Ute Klamert舉例說,比如,移動技術幫助我們了解哪里是最需要幫助的地方,監察不斷演變的情況,設計更有效的基于數據的干預措施;數字身份識別幫助我們確認誰是我們最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們量身定做幫助計劃;移動資金將人道主義現金援助轉移給最有需要的人。“我們相信,充分利用新技術的方法已經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并將持續提高我們的運營效率,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未來。”(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