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雌性才有情緒
“女性,而不是男性,常被描述為受荷爾蒙影響或受情緒影響,這是一種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影響的、過時的刻板思維。”美國心理學系神經解剖學與行為實驗室助理教授Rebecca M. Shansky在近日出版的《科學》上撰文指出。
人們曾認為,循環系統中的卵巢荷爾蒙會令雌性受試者的數據變得“較為混亂”。而這一觀點持續影響著當今實驗室動物的實驗設計,因此所用動物基本為雄性,尤其是在神經科學領域。
“科學家無意識地將陳舊的性別應用到他們看待雌性動物的方式上。其結果是,人們認為荷爾蒙使雌性動物變得過于復雜而無法進行研究,因此他們將雌性動物排除在研究之外。”Shansky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當我們從雄性的視角看待雌性時,會錯失雌性面臨的關鍵風險。”
“男人是簡單的,女人是復雜的。”這也許是人們對人類心理最根深蒂固的之一。
性別心理學者認為,這種觀點至少能追溯到19世紀,當時長期存在的“女性不如男性”的觀點開始被拋棄,作為回應,關于性別的生物學理論被重新構建成這樣一種敘述:女性大腦的突現心理屬性是“性、敏銳性和情緒性”,并不比男性大腦更弱,而是互補。
Shansky表示,這就把女性框定為無序、不穩定,相比之下,男性為、有序,從而了父權制。而100多年后,這一觀點不僅影響著社會對女性的看法,也影響著生物醫學科學家如何對待動物研究。
“因此,認為女性的性格是卵巢活動的直接產物的觀點今天依然存在。在社會和文化層面,這種刻板印象存在于政策制定、招聘和教育中,對所有人都造成了。而由于這一已滲透到臨床前動物研究的實踐中,因而也帶來了一個公共衛生問題。”Shansky說。
例如,這一問題在與情緒和焦慮性疾病有關的行為學研究中尤其棘手,因為女性重度抑郁癥和創傷后緊張癥等疾病的發病率比男性高兩倍。
實際上,有關動物發情周期會令雌性受試者的數據比雄性更具可變性的觀念,素來被認為常合理的假設,因此其在2014年前一直未受到科學檢驗。
2014年,科學家對發表的神經科學文章所做的薈萃分析顯示,雌性小鼠的數據變異堪比雄性小鼠,而這與雌性小鼠的發情周期無關。
實際上,雄性小鼠有時的變化程度更甚于雌性小鼠。尤其是當雄性動物處于群居狀態時,它們會建立一種支配程度等級,即處于支配地位雄性的睪酮濃度會比受支配雄性平均高5倍。
“奇怪的是人們忽略了確鑿的事實:男人也有激素和情緒。”Shansky說。
2014年,發表在《神經科學和生物行為綜述》的一篇論文打破了固有觀念。這篇論文的名字便是《將雌性小鼠用于神經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
當時,大學伯克利分校綜合生物學系的Irving Zucker及同事指出,雌性小鼠在神經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代表性不足基于這樣一種假設:雌性在本質上比雄性更多變。因此,科學家認為必須在雌鼠發情周期的4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進行測試,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Zucker等在293篇文章的薈萃分析中,對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的行為、形態、生理和特征進行了監測,而不考慮發情周期階段,結果顯示,雌鼠的變異性并不明顯大于雄鼠。在幾個性狀上,雄鼠變異性甚至明顯大于雌鼠。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雌鼠進行神經科學研究不需要監測其發情周期。“在生物組織的各個層次上,性別差異普遍存在,以及將從雄性獲得的研究結果概括到雌性身上存在的局限性,都支持在大多數研究方案中應常規納入雌性嚙齒動物。”Zucker寫到。
于是,美國在2016年推出了“性別作為生物變量”(SABV)指令。相關撥款機構也開始要求資金接受方在動物研究中需同時使用雌雄兩性動物。
然而,由于SABV指令并未明確如何將兩性動物整合到實驗設計中,某些神經科學家選擇采取“折中性”方案,即先在雄性中進行研究,接著再用在雄性中的發現處理雌性中的相同問題。
但Shansky認為,這種策略是“的”,因為它延續了一種過時的、性別歧視的、在科學上不準確的觀點,即將雄性動物的大腦視作圭臬。
“我認為重要的是,我們以公共衛生的名義進行的研究不應給科學帶來,科學應該是客觀的。”Shansky對《中國科學報》強調。
研究人員必須遵守該指令,不要讓過時的性別成見使他們的研究方法偏離嚴謹的科學。Shansky提到,科學家應該試著認識激素對雌性動物是否比雄性動物更重要,并從設計實驗的方式上消除這種。
“雌性并不比雄性更復雜,荷爾蒙并非動物研究中 只有雌性才有的問題。我們需要停止用這種方法對待雌性動物,并努力在包括兩性在內的動物研究中做到包容和。”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