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張世英:詩意棲居是人生更高的追求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馬元豪)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19日在北京舉行2018年度頒獎儀式,97歲高齡的哲學家張世英在北京大學向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楊國榮、南京大學教授周憲等5位獲獎學者頒獎,并表示哲學、美學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呼吁大眾在追求功利之余,更要追求詩意棲居的人生。
張世英是中國西方哲學研究領軍人,在哲學基本理論、西方古代與現當代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等領域均有卓越貢獻。年過八旬后,張世英將研究重點轉向中國傳統美學、中西美學與藝術比較研究,其提出的“萬有相通”哲學理念將關于美學與藝術的研究推向新境界。
為推動中國美學哲學研究,鼓勵不慕名利、潛心學術、重視基礎研究的學界新風范,獎勵在美學、藝術學和哲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著名學者和具有開創性研究的青年學者,由泛海公益基金會捐資支持的張世英美學哲學學術獎勵基金于2016年設立,并于2017年首次評獎。
經過學術界代表選舉,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楊國榮、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周憲獲得該基金2018年度學術成就獎,顧春芳、徐英瑾和張卜天則分別獲得青年學者獎。張世英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邱水平向獲獎學者頒獎。張世英強調,該基金以學術為評獎標準,此次獲獎學者在普遍追求功利的社會還能有卓越的學術成就非常難得。
“美學、哲學離現實很遙遠。現實生活讓人們普遍追求現實利益,但大家也應追求超越現實的一面,這不僅是美學家和哲學家才有的需求,而是所有人共有的需求。想要超越現實,學習美學和哲學就成為必由之路。”雖然早已是耄耋老人,但張世英說話仍鏗鏘有力,表達邏輯清晰。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前面其實還有一句話就是‘人充滿功利追求’。其實每個人都有現實壓力,要建功立業。但忙碌之后,人更要追求‘詩意棲居’。‘詩意’就需要人站在高遠處俯瞰現實,不計較小事利害。”張世英以莊子喪妻后鼓盆而歌為例,表示莊子并非缺乏人性,只是其跳出死亡之痛,看到生命大勢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