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政府為服刑罪犯制定“化學閹割”
大家對于性并不陌生,它不僅是一種傳承的手段也有可能犯罪的隱患。雖然人們的道德水平在提高,但是仍有一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成為了“強奸犯”,而對于這類犯人,多國采取了“化學閹割”來阻止其繼續作惡,那么這樣的做法有什么利弊嗎?
捷克是歐洲唯一一個對性犯罪者實施閹割的國家,過去十年(1998年—2008年)曾對至少94名罪犯進行過手術閹割。負責監管行刑過程的捷克精神病專家堅稱,這是緩解遭遇極度性紊亂的犯罪者的性沖動的最成功辦法。但反酷刑委員會要求捷克取消這一針對暴力性犯罪者的刑種。
自歐洲理事會反酷刑委員會在2007年宣稱閹割手術具有“侵害性、不可挽回性和殘害性”后,目前(2009年),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正在考慮對暴力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使用荷爾蒙藥物抑制性欲。爭論圍繞著誰的權力優先展開:是遭遇殘酷懲罰的性犯罪者還是期望得到保護的社會。
波蘭預計將成為歐盟首個給予法官對一些戀童癖罪犯實施化學閹割權力的國家。在一名兒童被戀童癖罪犯殺害后,西班牙也在考慮提供化學閹割的計劃。不過一些精神病專家指出,性病理存在于腦中,無法手術治療。
漫談“化學閹割”
2010年6月,波蘭有關對犯有強奸罪及戀童罪的男性強制施行化學閹割的法律正式生效
2010年6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化學閹割法案”,決定對16歲以下的兒童進行性侵犯的性犯罪者實行藥物治療,最長治療時間長達15年,以根除罪犯的性沖動。該法案將在2011年7月開始實施,韓國由此成為亞洲第一個對性犯罪者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韓國國會2010年6月29日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對于以兒童為對象進行性犯罪者,為了防止重犯或習慣犯罪的預防和治療法案”(又名“化學閹割法案”)。在29日的投票中,得到137張贊成票、13張反對票、30票棄權,最終獲得通過。根據該法案,韓國將對性侵犯兒童的初犯和再犯者進行“化學閹割”;處罰年齡從25歲減低至19歲;將兒童的定義擴大至16歲。性侵犯兒童犯人將在出獄前兩個月開始“化學閹割”,最長時間為15年。由于“化學閹割”的用詞有損尊嚴,在法案中“化學閹割”一詞被改為“防止性沖動的藥物治療”。
2011年7月24日,韓國政府宣布,對性犯罪的男性實行化學閹割的法律生效。
2004年,挪威研究機構進行的一項科研實驗,對4名強奸犯實施了“化學閹割”。當年,生性兇殘的吉爾·哈斯塔德是挪威“家喻戶曉”的變態強奸犯,被判入獄21年,哈斯塔德聲淚俱下地在法庭上表示,自己愿接受“化學閹割”,以“治療”自己無法克制的性欲。
這個實驗是自愿的,沒有犯人會因此而受到減刑或其他任何“特別照顧”。哈斯塔德與另外3名強奸犯進行了6個月的集體治療后,“化學閹割”的效果比較令人滿意,4名強奸犯的強烈性欲得到有效控制。此外,有很多國家對孌童癖都試圖實行強制性“化學閹割”治療。
有研究顯示,“化學閹割”的確有效果。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伯林對接受化學閹割的629名性犯罪者進行的追蹤調查顯示,再次犯罪的比率僅為8%。
“性”就像生活一樣是再熟悉不過的詞匯,它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但是任何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原則”,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那么也許只有法律才能給予這種脫控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