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
正值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份報告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了橋梁,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重要基準線,并為人類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
很多養貓愛好者在貓咪去世時都會大哭一場。和陪伴在身邊的寵物相比,數量更龐大的物種正在人類目光不及處悄悄“離開”。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披露,就全球的哺乳動物而言,60%是人類飼養的家畜,36%是人類,只有零星的4%是野生哺乳動物。而現在,為數不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存狀況也在進一步惡化。
上述結論來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
報告凝聚了至少50個國家400名專家3年的心血,包括所有數據的完整報告預計將超過1500頁。內容涵蓋除南極洲外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地表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研究的時間范圍跨越了50年。
報告數據表明,人類已是名副其實的地球“霸主”,但卻當之有愧。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有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棲息地“入侵”、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污染……與150年前相比,現在,地球上大約3/4的土地已經“滄海桑田”。
自1980年以來,每年工業生產中有三四億噸重金屬、有毒污泥等廢物被傾倒入各個水域,進入沿海的肥料產生了400多個海洋“死亡區”。同時,大多數棲息地主要在陸地的本地物種平均豐度(指物種數目)至少下降了20%,這一趨勢主要發生在工業化以后。
“人類發展速度太快,新技術的誕生、生產速度的加快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不斷疊加、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胡京仁對記者說,“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新物種的產生速度已遠遠趕不上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了嚴重威脅!
過去50年來,全球農作物產量增加了約300%,原木采伐增加了45%。而另一方面,全球23%的土地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僅如此,如果生物多樣性狀況進一步惡化,人們的糧食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科學的論證已經很明顯,我們正處于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之中,我們不能再延續往常的做法!笔澜缃洕搲呒夘檰枴⑷蚬姼@行闹魅蜠ominic Waughray指出。
“革命性改變”迫在眉睫
警鐘并非首次敲響。
早在2005年,由95個國家1300多名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得出結論與近日這份報告相似,并且同樣充滿緊迫感:“60%的生態系統正在不斷退化,地球上近2/3的自然資源已經消耗殆盡。未來50年內,生態系統退化將進一步加劇!
時隔14年,各國雖然做出了一系列保護舉措,但仍未遏制生物多樣性的衰減趨勢。本次報告再次警示,除非采取積極行動,否則滅絕速度還在加快。
“這份報告并非想讓人們泄氣,覺得亡羊補牢也無濟于事!卑l布方IPBES執行秘書Anne Larigauderie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危機,為解決問題出力,這才是這份報告想要傳遞給全世界最主要的信息。”
與以往不同,報告特別強調,為了讓大自然可以得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各國必須協同努力、共同促進“革命性改變”的發生!啊锩愿淖儭傅氖强缂夹g、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整個系統范圍內的重組,包括范式、目標和價值觀。”IPBES主席Robert Watson解釋。
報告在法國巴黎公布的當天,消息很快傳到離巴黎不到300公里的梅斯,那里正在舉行七國環境部長會議,討論的議題恰巧是氣候變化威脅和生物多樣性危機。
在此背景下,10來個國家最終通過了《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以加強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法國生態轉型和團結部長弗朗索瓦·德呂吉強調,“新憲章是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采取的首批具體措施!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環境挑戰是不可分割的,必須一起解決!睉椪轮袑懙溃骸拔覀兂兄Z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價值納入到政府、商業和經濟部門的主流決策中!
就在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代表后,宣布了針對食物浪費、垃圾處理、塑料回收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以“創造一個宜居的地球”。他同時表示,將敦促歐洲其他國家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不少專家認為,無論是報告還是《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都是為2020年即將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做準備。
這次會議被寄予了厚望,它將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執行期畫上句號,為2020年后聚焦生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制定方針!翱茖W家們希望一個保護地球的重大國際協議可以在那里達成。”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點評說。
“報告的發布正值地球及其所有人的關鍵時刻!鄙锒鄻有怨s執行秘書和聯合國助理秘書長Cristiana Pa ca-Palmer表示,“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至關重要。報告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最重要的基準線,并為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此需要政府、企業、投資者、科學家和社區團體齊心協力,進行徹底而緊密的合作。”Dominic Waughray說。
□ 相關鏈接
1992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于巴西里約熱內盧。這一公約的簽署是人類在生物多樣性利用和保護方面的一個里程碑。
2002年孕育“倒數2010”運動
在2002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曾承諾“到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由此應運而生了歐洲聲勢浩大的“倒數2010”運動。但遺憾的是,未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在全球范圍內的衰減趨勢。
2010年制定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會議認為,此前階段未達成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數戰略還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引起人們尤其是決策層應有的重視。因此,“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整個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成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排在首位的戰略目標。
2012年建立IPBES
201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借鑒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解決機制,建立了與公約相互獨立的科學評估機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 ( IPBES)!度蛏锒鄻有院蜕鷳B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是IPBES首次發布的評估報告。(鄧玥)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