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高質量發展
首屆“綠色長三角”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各省市的地方政府、行業代表等多方聯動、多角度探討,為深化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協作和推動一體化綠色發展獻計獻策。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2018年11月5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發改委正牽頭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規劃綱要。”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表示,上海、江蘇、浙江兩省一市抓緊研究制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著力將深化改革措施進行集中落實、率先突破、系統集成,努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標桿、一體化體制機制的試驗田、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引擎。
長三角區域打造什么樣的水環境?
在確保防洪排澇的安全下,統籌流域——區域——城區水環境,兼顧航運、景觀,實現區域水環境污染聯防共治
“共保一江清水、共建江南水鄉,是長三角區域,特別是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建云認為。
他表示,長三角地區水環境存在當地水少,過境水多、時空分布不均、水系復雜等問題,為實現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目標,必須在確保防洪排澇的安全下,統籌流域——區域——城區水環境,兼顧航運、景觀等。同時,利用外圍優質水源,綜合運用已有水利工程,通過排污截流、清淤、暢流、活水、管理等綜合措施,增大水動力、增強水環境容量、增強河道自凈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高效利用與水環境系統改善的良好循環。
結合以往在長三角實施的成功案例,張建云與參會者共同探討長三角區域水環境污染聯防共治的設想。他提出,長三角區域水環境治理必須聚焦重點難點,突出源頭防控、精準減排、分區管控等。堅持標本兼治的系統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制定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準,避免過度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共同體。”張建云表示,首先要以自然規律為準開展保護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次要優化區域間協同政策與機制;最后要積極發揮河湖長制的作用,建立河湖管護長效機制。
打破行政邊界束縛實現一體化綠色發展
以高標準、重聯動、強引領為目標導向,加強區域層面污染源管理核心制度對接,核心工具用好、管理主線理清、治理體系完備
來自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環境政策研究專家胡靜在做“關于示范區生態環境規劃的幾點思考”的報告時表示,長三角要實現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要打破行政邊界的束縛,以高標準、重聯動、強引領為目標導向,達到減排增容的實效。
“長三角要發揮區域特色和優勢,帶著制造業一起邁向綠色發展。”胡靜以排污交易為例,建議加強區域層面污染源管理核心制度對接,逐步推動區域減排從行政主導向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共治轉型。
胡靜認為,核心工具用好、管理主線理清、治理體系完備是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環境法專家鄭少華則提出設立示范區環境委員會的設想,環境委員會作為法定機構,承擔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執行的職能。“三省一市對同樣一個排污行為,在它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內進行處罰,處罰往往可能是不一樣的。統一標準,統一執法,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有智慧地去做,應該有新的模式,做到規劃、標準、執法的統一,甚至包括司法的統一,這是非常重要的。”
搭建務實有效的溝通交流平臺
聯防聯控上取得成效,但仍需深入完善標準、監測、執法監管等生態管控的統一,建立社會共治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此次論壇還設置了專家對話環節,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的6位政府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對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中的重點、難點、堵點進行了探討。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水污染控制專家史惠祥指出,長三角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關鍵是要實現共享。長三角的環境質量仍要持續改善,必須持續進行轉型發展,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總工柏國強表示,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在生態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積極探索。自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建立以來,在聯防聯控上取得顯著成效。
他也坦言:“仍有不少制度機制需要創新突破。”比如,需要不斷深入突破綠色發展源頭控制,標準、監測監控、執法監管等生態管控的統一,公正公平市場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等。在公正公平利益共同體下,通過社會各方合作共贏的模式,建立社會共治的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另據了解,本次論壇由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牽頭舉辦,以“綠色引領,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來自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的政府部門代表參與。(劉靜)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