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 草原就在眼前
錫林郭勒草原風光
來自網絡
對許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草原是一個夢幻之地。在他們腦海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
其實,草原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甚至近到只要打開手機,就能了解許多原汁原味的草原風情:牧民在社交平臺上記錄著草場每天的長勢,一歲一枯榮;草原藝人上傳了不少草原牧歌,馬頭琴與呼麥編織出一幅幅動人的情景。內容豐富多樣卻又質樸真實,令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草原上的萬種風情。
日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那達慕主題文體旅游系列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舉行。活動以“遼闊草原 錫林頌歌”為主題,以最具草原特色的“那達慕”節慶形式,將全盟文化、體育、旅游15個主題活動,80多個單項活動有效串聯。其中,在“發現錫林郭勒”快手短視頻征集活動頒獎儀式上,我們看到,通過短視頻平臺,草原千百年的文化傳承獲得了新的機遇。
人們可以在快手APP里看到鄂倫春傳統樂器口弦琴表演,其歷史悠久,集充滿了力量感的吹奏與舞美于一體,被譽為“遠古的電音”;還能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秸畫的傳承人展示麥秸畫的立體畫工;更有名為“太平”的快手用戶直播草原風情和草原食品如牛肉干、酸奶餅的傳統制作工藝而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愛。
與我聊起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太平很是感慨:“一開始直播草原風情、傳統牛肉干制作工藝的時候,真的沒想過能收獲這么多點擊量。很多人問我用什么濾鏡拍草原最美,我回答他們:‘不加濾鏡最美’,最傳統的、最原生態的就是最美的。”
通過新興媒體傳播草原文化固然高效,但做好草原文化本身的數據庫建設也同樣重要。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蒙元文化博物館——錫林郭勒盟博物館推出了錫林郭勒盟博物館微信小程序,一經推出,廣受好評。
體量碩大的館廳經數字編排技術壓縮,匯聚在掌間,妙不可言。點擊進入小程序,博物館的結構一覽無余:點開博物館簡介下方的基本陳列,展館內的全部展廳按層數有序地平鋪開來:一樓是蒙古汗國通史,二樓是草原風韻,三樓是遠古記憶。
再點開地圖導覽,展廳以及展品信息全都是按照博物館真實位置設置,還有展品的語音說明。這樣的電子博物館通過構建出空間感十足的數字展廳,端出了一道視聽操作一體的文化大餐,令人大飽眼福。
越來越多的草原風情通過手機走進了千家萬戶,草原文化也為更多的人所熟知。而要想永葆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何做好草原地區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23日 第 11 版)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