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海來一次“體檢”
監測人員正在采集樣品。
陳斯偉攝
海風習習,波濤起伏,海鷗隨行。
7月17日清晨5:30,抵達預定作業站位的中國海監108號船,在蒼茫大海中上下顛簸、左右搖晃。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本航段技術負責人劉星帶領著監測人員戴好安全帽、穿上救生衣,等待指令,時刻準備投入“戰斗”。
船艙1號濕實驗室內,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海洋動力室劉永青手持對講機,向船長詢問當前作業站位水深、海底地形等情況。
“水深42米,地形較為平坦!睂χv機傳來了船長的回復,“船已到達站點,可以進行作業。”
聽到指令后,端坐在電腦前的監測人員臧昆鵬快速設置了自容式溫鹽深剖面儀(CTD)+葵花式采水器設備參數。
“到達每個監測站位后,監測人員都要做好這些準備工作!闭f著,劉永青便走到了臧昆鵬身后,認真核實CTD參數的設置。
記者還注意到,船載實驗室中的監測人員身著白大褂,有條不紊地準備即將投入檢測分析的試驗臺,以及常規觀測記錄表、量筒、過濾裝置、真空泵等實驗設備。
甲板上,一個重達70公斤的CTD儀器,被監測人員推上了船舷邊,吊掛在銀色的絞車鋼纜繩上!胺、放、放”,伴隨著有節奏的指令,儀器緩緩地進入大海。
據悉,CTD是Conductivity(電導率)、Temperature(溫度)、Depth(深度)3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它是一個實時高頻測量海水溫度、鹽度(電導率)、壓力、溶解氧等參數的大型自容式監測系統。
此次使用的葵花式采水器由6個8升的采水瓶組成,每下降到設定深度后,采水瓶蓋就會自動關閉,采集海水樣品。CTD采水器回收至甲板后,經數據導出和格式轉換,不同深度海水的多項“身體指標”便顯示在實驗室電腦上,如同人們檢查身體的超聲波。
約20分鐘后,滿載水樣的CTD被成功回收至后甲板,監測人員按照作業要求,采集海水樣品,并拿回實驗室逐項分析檢測和固定保存。
監測人員景昕蒂打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系統APP,將水深、海況、天氣、氣溫、風向、風速等現場環境數據逐項填寫。隨后,中國海監108號船開足馬力,奔赴下一個作業站位。
拿到樣品后,實驗室的“白大褂”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分工明確,按溶解氧(DO)、pH、化學需氧量(COD)、營養鹽、葉綠素a、懸浮物質、重金屬等測項的分類依次完成不同層深海水樣品分樣和現場固定等工作。
據悉,DO水樣完成采樣后,需立即依次定量加入氯化錳和堿性碘化鉀溶液進行現場固定,然后蓋上瓶蓋,確保瓶內沒有氣泡,并上下顛倒使瓶內溶液混勻。靜置不少于2小時,待沉淀完成后再進行滴定分析。
這只是此次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的一個縮影。海上作業情況復雜,海況變化莫測,這對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海上各種突發情況,他們沉著冷靜、應對有度,充分體現了生態環保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陳婉 陳斯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