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科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首發“中國社區發展報告”
7月23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首發《北京藍皮書: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18~2019)》。圖為此次發布會現場。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千龍網北京7月24日訊(記者 于振華)23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首發《北京藍皮書: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18~2019)》。該藍皮書指出,北京市不同區縣社區養老設施覆蓋面差異較大,社區養老設施在不同層面存在城鄉差異。
據該藍皮書課題組專家介紹,從街鎮層面看,北京市西城區是街道鄉鎮具有養老助殘設施密度最高的區,平均每個街道鄉鎮有3.93個這樣的設施,大興區平均有養老助殘設施2.27個,豐臺區有2.29個、朝陽區有2.19個,東城區有2.00個;最少的是北京市懷柔區和門頭溝區,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只有0.53和0.54個養老助殘服務設施;平均數低于1的還有延慶、密云、平谷、順義、通州和昌平。位于北京市郊區、特別是遠郊區、近年新發展起來的區域,養老助殘設施往往更為缺乏。
從社區層面看,北京市養老助殘設施在社區層面的覆蓋比例為40.4%,社區養老助殘設施覆蓋比例大大低于街道覆蓋的比例(67.0%)。覆蓋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市西城區,占到近80%,其次是平谷區(59.2%)、海淀區(54.5%)、房山區(54.0%)、東城區(50.3%)、密云區(50.1%)、朝陽區(46.6%)、順義區(44.3%)、門頭溝區(44.0%)、豐臺區(44.0%);比例比較低的是北京市通州、昌平、石景山和大興區,均在20%左右,甚至更低。
“北京市社區養老設施在不同層面存在城鄉差異。”該藍皮書課題組專家解釋說,第一,北京市城鄉社區養老設施覆蓋面差異明顯。據統計,在調查的北京城鎮社區中,有養老服務設施的社區占比達45.7%;而在調查的北京農村社區中,有養老服務設施的社區占比為35.9%,遠低于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程度(40.3%)。
第二,北京市城鎮單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擁有量高于農村社區,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分布不均衡。在擁有養老服務設施的北京城鎮社區中,擁有養老服務設施為1處的占73.4%,2處的占17.9%,3處及以上的占8.6%,平均每個社區擁有量為1.40處;而在擁有養老服務設施的北京農村社區中,擁有1處養老服務設施的占比為84.4%,2處的占比為11.6%,3處及以上占比為3.9%,平均每個社區擁有量為1.20處。
第三,北京城鎮社區接受日間照料服務的老年人規模呈現“兩頭高、中間低”于農村的特征。北京城鎮社區中日間照料老人數量為1至10人及40人以上的比例要高于農村,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日間照料老人人數為11~40人的比重(34.1%)高于城鎮(28.4%)。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