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茝:研究皮蛋燕窩的女博士
皮蛋,是不少人喜愛的食物,也是中國的一大特產。據說,早在明代,河北涿州之地就有人制作皮蛋,而且對制作方法嚴格保密,從而“專其利數世”。在北京,最晚在光緒年間,就有皮蛋制售了。
也正是在光緒末年,有一位中國女子,以一篇研究皮蛋的論文,在美國取得了博士學位。此人就是中國第一位女化學博士王季茝。芝加哥寶琳娜大街有一座社區公園以她的名字命名,稱為“Chi Chi Wang Park”。那么,這位清朝末年的大家閨秀是怎么去的美國呢?
事情要從1906年說起。這一年,清王朝的兩江總督端方去美國考察,受到當地高校的歡迎,馬薩諸塞州威爾士利學院校長贈送給中國3個女留學生名額。這所學校成立于1875年,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中的宋美齡曾在該校讀書。我們從1907年1月23日端方給朝廷的奏折中可以看到,端方回國后馬上落實了留學生選派之事,“札飭寧學府,就江南各學堂詳慎批選其辦蘇、皖、贛各學生,由各該學習及教育總會咨送報考,分科考試,評定錄取”。經過遴選,派往威爾士利學院的是胡彬夏、王季茝、曹芳蕓三人。
雖然王季茝留美的名額是威爾士利學院校長贈送的,但因為文化程度不達標,到美國后,先被送入預備學堂學習,考試合格后,才于1910年正式入學。四年后,王季茝從威爾士利學院畢業,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食品化學。在畢業論文中,她用科學方法分析了皮蛋的化學成分,測算了皮蛋和鮮蛋水分、蛋白質、脂肪的含量。
四年后,王季茝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題目為《中國皮蛋和可食用燕窩的化學研究》。燕窩和皮蛋,都是中國人喜愛的食品,兩者地位卻有云泥之別。皮蛋是家常佐餐之物,燕窩則顯得高大上多了。中國傳統醫藥典籍把燕窩視為滋補珍品,但都出于經驗甚至文學的描繪,缺乏科學定量的分析。作為經過嚴謹現代科學洗禮的學者,王季茝用直接從中國進口的最高級燕窩為樣品,對燕窩的一般性質和化學組成作了確認,并人工模擬燕窩消化過程,對燕窩的生物價值作出了分析。她提出,中國可食用性燕窩具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性質,屬于糖蛋白類。其成分比例類似于唾液腺粘蛋白。這為人們科學認識燕窩奠定了基礎。
博士畢業后,王季茝一直在美國工作生活。據同為科學家的侄女兒王明貞回憶,她曾在金陵大學遇到來華的美國教授,后者講起有一位化學教授在美國知名度極高,一是因為她的學問無人能比,二是因為她是一位束足的中國女人,這引起大家對她身世的好奇和猜測。王明貞當時就猜到此人正是她的姑母王季茝。
從1907年赴美,直至1979年去世,王季茝再也沒有回到中國。這與她不幸福的婚姻有關。她的丈夫袁梁肅,曾在清政府的工部任職,其父是戶部主事袁昶。王季茝的父親王頌蔚與袁昶交好,做主把王季茝許配了給了袁家。然而,這出于“父母之命”的婚姻并不令王季茝滿意。她在國內的丈夫,在她出國一去不歸之后,又娶了別的女人,但吃飯時總要給王季茝保留碗筷,以示這段實際上已不存在的婚姻關系仍在維系。對此,王季茝不為所動,一個人在美國度過了余生。
1931年,王季茝的外甥女何怡貞赴美留學前,向外祖母也就是王季茝的母親王謝長達辭行,老人叮囑她勸王季茝回國。但王季茝沒有遵從母命。其實,王謝長達本人也是一位新潮女性。在丈夫去世后,她一手帶大了10個孩子,除1人早亡外,其余9人均有成就。當清末放足運動興起后,雖然自己已無法放足,但王謝長達當即在家鄉蘇州成立了“放足會”,鼓吹年輕女性放足,當時這位小腳女人已經50多歲了。1905年,她籌措資金興辦振華女校,得到章炳麟、蔡元培等的支持。陶行知稱贊道:“振華是數一數二的學校,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文學家楊絳就畢業于這所學校,那位令她在百歲高齡依然念念不忘的王季玉校長,就是王謝長達的三女兒、王季茝的小妹。除了辦學,王謝長達還投身公益事業,充當“家庭暴力”的調解人,為女子呼吁權利。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王謝長達對王季茝的影響應該是很深的。這或許是王季茝敢于走出國門、在異國打拼奮斗的最深層“基因”。或許也正是母親不為世俗所擾的勇氣給了她和非自己所愿的婚姻決裂的堅毅。
王季茝關于皮蛋的研究成果,1919年時由化學家張子高翻譯成中文刊登在中國的《科學》雜志上,關于燕窩的論文被圖書館學家袁同禮收入《中國留美同學博士論文目錄》一書,為后人查閱提供了方便。然而,這位得風氣之先的女科學家在異國他鄉的故事,我們知道的還太少,值得繼續深入發掘。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