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亮相泰國展示“古藝薪傳”
觀眾上臺學習莆仙戲舞步動作
10月21日至25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和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特色劇種海外推廣計劃項目“古藝薪傳——中國莆仙戲”落地泰國曼谷,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演出兩場,并走進泰國中央電視臺進行“中國戲曲風采——喜迎莆仙戲訪泰”專題交流訪談。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繼承了中國戲曲在初生時期的表演藝術遺存。莆仙戲的表演體系獨特,被稱為“傀儡介”,以人模仿木偶動作著稱,用豐富的體態動作和歌舞相偕的表演形式實現人物個性的塑造。莆仙戲的音樂保留著古老的曲牌體形式,有音樂曲牌1000多支、鑼鼓經300多種。2006年,莆仙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在泰國演出,福建仙游的莆仙戲劇團帶來《敬德畫像》《咬臍打獵》《千里送》《迎春牽狗》《百花亭》5部藝術作品,涵蓋中國唐代以來廣為傳頌的眾多民間故事,展示了中國人民對英雄、愛情、倫理等的觀念和態度。為易于當地觀眾理解,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為每場劇目安排了中泰文字幕投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在演出期間講解了莆仙戲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個性。兩場演出座無虛席,觀眾反響熱烈。
值得一提的是,泰國傳統宮廷舞劇樣式孔劇、泰國華人群體傳承的泰語潮劇(優泰劇)分別與中國莆仙戲同臺共演,為中泰文化交流寫下精彩一筆。孔劇是演繹印度史詩的泰國古典戲劇樣式,與東南亞相關國家古老戲劇樣式的歷史文化淵源一脈相承,借助精致的肢體表演表達豐富的情感世界。泰語潮劇是泰國潮州移民將潮劇用泰語進行泰國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中泰文化交流的結晶。
在泰國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王馗闡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劇種、劇團建設,介紹了莆仙戲源遠流長的藝術傳承和當代創新。中泰兩國戲曲專家就進一步加強兩國戲曲交流進行了深入探討。(記者 趙紅秀)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