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對話?
孩子最開心的是感到自己被關注、被愛,而且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愿意對父母講。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同感:孩子到了青春期,自己跟他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少,不是自己不想交流,而是孩子變得心不在焉、用三言兩語搪塞,每天的親子對話剛剛開了頭兒就卡殼。不少家長困惑,孩子什么都不跟自己說,想知道他們心里到底想什么,難!孩子為什么會疏遠父母?家長怎樣做,才能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
“話語體系”不同雙方各唱各的“曲兒”
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不暢,是不少家庭的常態。在目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大環境下,多數父母最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平時與之談論最多的也莫過于此。然而,孩子結束了一天的課程回到家,最想的是放松,男孩感興趣的或是吃雞、喊麥、極速飆車、荒野求生等電子游戲,或是籃球、足球等體育明星;女孩則埋頭于八月長安、郭敬明等流行作家的青春小說、言情劇,或迷戀于楊冪、唐嫣、肖戰、TFboys等當紅影視明星、歌星,津津樂道于他們戲外的故事。就算宅家看電視劇,孩子喜歡《慶余年》,而父母熱衷于《亮劍》,雙方也是各唱各的“曲兒”。
家長和孩子關注的內容不一樣、感興趣的事不同、談論的話題不一致,甚至孩子所說的家長根本就聽不懂、答不上來,反之亦然,雙方的思路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的內容不在同一個“話語體系”中,如同雞同鴨講、對牛彈琴,自然就失去了對話的契機。久而久之,孩子對家庭“話語體系”越來越厭倦,最終“無話可說”。
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不是我冷,是我媽覺得我冷。”它呈現出的恰是一些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如果家長堅持自己的慣性思維,不靜下心來好好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凡事以一副“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的霸道總裁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他們就很難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理解和認同孩子;孩子也會因此反感父母的話,不理不睬。
親子之間雙向的、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溝通,是打開孩子心扉的捷徑,讓他們有話愿意對父母講。否則,如果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其結果只能是孩子一次次放棄與父母的交流。
共同話題從哪兒來
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即便是一些學霸,回到家也不大愿意說學習,甚至抵觸爸媽跟他們說功課、說考試,問分數、問排名,唯恐躲之不及。但如果父母換一個思路換一種方式關心孩子,他也會換一副面孔。
站在孩子的角度
無論聊什么話題,父母都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做事情。多數家長擔心孩子玩游戲上癮,嚴格控制、限制上網時間,不少家長談游戲色變,家庭氣氛很快陷入僵局。然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不玩游戲的孩子少之又少,電游也成為青少年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亦是孩子融入群體的一個“指標”
- 標簽:青橙手機官網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