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盛宴不剩宴 剩菜非盛情
國慶中秋佳節到來,親朋好友相聚而歡,請客吃飯成為常事。然而一些做東者把剩菜當“標準”,覺得“光盤”就是不夠吃、沒吃好,甚至一桌菜剩三分之一就覺得點菜不豐盛,浪費明顯。
家住山東濟南、從事建筑行業的楊先生最近在山東某沿海城市出差。晚上,楊先生與合作伙伴一共八人用餐,但對方卻告訴服務員,按照十個人的標準上菜,最后滿桌子全是剩菜。
八個人,為啥按十個人的標準上菜?楊先生得到了這樣的解釋:“怕菜分量不夠,故意說是十人,為了讓客人多體驗幾道菜,略表東道主心意。”
此理由一出,楊先生恍然大悟。但他覺得,讓客人吃飽、吃好,雖是人之常情,特別是在食物短缺年代,這更能體現出主人儉己豐客的誠意,但將剩菜剩飯等同于盛情美意,則有失偏頗。
“部分消費者對食物沒有敬畏感,對‘粒粒皆辛苦’也沒有親身體會。”山東省精品旅游促進會會長任興本說,這也就在一定程度導致了把剩菜當作“面子”與“盛情”。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濟南市民張婷說,幾天前去吃燒烤,每當大餐盤里烤串數量少于三分之一時,請客者都會招呼服務員重新將餐盤裝滿。
“不多剩點,怎么表明你們吃好了,怎么表達我的感情?”請客者如是說。
結賬后,張婷注意到,許多餐桌上剩下的烤串,最終被丟進一米多高的垃圾桶中。“山東一年產生廚余垃圾近2000萬噸,占到全部生活垃圾的60%以上,減少和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山東省商務廳副廳長王洪平說。
采訪中,多位受訪者都向記者表達過類似的意思:請客人的熱情他們感受到了,但待客的表達方式確需改變。與其滿眼滿桌剩菜,不如在吃得舒心上下功夫,比如點菜更開放自主,吃得更健康精致,用餐環境更舒適貼心。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禮,與其奢也,寧儉”。文明就餐節儉用餐既是餐桌文明的具體體現,也是古來有之的道德標準。家人朋友的相聚,親情友情的維系,并不局限于飯菜。輕松的氛圍、言語的交流,或許更能傳遞深情厚誼。
- 標簽:智能機器人吸塵器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