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扎堆社區團購
誕生于2014年社區生鮮團購突然成為互聯網巨頭、傳統商超爭搶的超級風口。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拼多多、沃爾瑪、百果園……甚至包括幾乎沒有做過零售業務的滴滴出行都相繼入局。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有機構預測,到2022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千億元級別。
不過,社區團購概念股近期紛紛有所回調。
傳阿里美團拼多多退出社區團購?謠言!
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從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6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
眼下“社區團購”各個品牌的融資大戰、車輛地面圈地和補貼營銷,和此前瘋狂燒錢的團購大戰、網約車大戰如出一轍,這也引起了一些擔憂。前期補貼燒錢迅速擴大規模,后期形成寡頭市場,消費者是否真能從中受益?還有人為中小菜販的處境擔憂: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留下的只會是一地雞毛。
11日,網傳阿里馬云、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等均表示,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不過目前已經被證實該消息為謠言。廣州日報記者體驗多個社區團購業務產品發現均正常使用。廣州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會在手機上參加社區團購,也會去超市、菜場買菜,“社區團購的低價菜品質一般,而且還要去附近的士多取”。
社區團購利潤率高吸引巨頭涌入
社區團購為何吸引巨頭爭相涌入?這種依托真實社區的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模式,通常的操作是居民通過社區里的“團長”預訂生鮮食品、日用百貨等商品,次日送達或者居民自提。
在疫情期間,阿里巴巴、拼多多、蘇寧、永輝超市等大小公司都直接深入到產地,以助農的形式在產地建立起了產地合作的模式。這些因素反映在社區團購上,就是訂單量、客單價以及部分商品的毛利率高漲。
根據安信證券的分析數據,在團長扣點5%的前提下,社區團購的利潤率可以達到10%~15%,遠高于農貿市場(菜市場)、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店倉一體的生鮮超市。社區團購利潤率的提升,受益于社區團購免除了商品到貨后的配送、庫存和倉儲的成本。大公司大舉進入社區團購的原因即在于此。
誰能勝出還看核心競爭力
不管團長“爭奪戰”如何激烈,社區團購的前端
- 標簽:世界十大洗發水品牌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