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研發投入顯示:年輕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相對高
研發投入是衡量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持續健康的研發投入是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本文以2016~2020年國內80家A股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為樣本,基于整體趨勢以及細分領域、上市板塊、成立時間等角度,對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研發投入進行全方位深度分析。
整體趨勢
研發投入穩步上升
在政策扶持、資本推動以及市場需求等要素驅動下,國內械企營收實現快速增長。國內醫械企業為加強國內甚至全球競爭力,搶占市場份額,越來越重視技術與產品創新,不斷在優勢領域加大研發強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從近5年來看,80家A股械企的總研發投入逐年增加,年增長速度穩步提高。2020年前三季度的總研發投入為82.85億元,接近2019年全年總量。初步預計,2020年A股械企全年研發投入將超過11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4%(見圖表1)。
圖表1
從企業平均研發投入來看,國內A股械企的平均研發投入同樣逐年遞增,2019年平均研發投入首次超1億元,同比增長25.79%。眾成醫械研究院預計,2020年國內A股械企的平均研發投入將達到1.4億元,近五年年復合增長率超22%(見圖表2)。
圖表2
研發強度出現回落
2016~2019年,A股械企的研發強度在6.30%上下波動。2020年新冠疫情為國內醫療器械產業帶來了重大的機遇,營收實現大幅增長,超過研發投入的增長速度,導致前三季度研發強度同比下降明顯,為5.38%(見圖表3)。
圖表3
分布情況
細分領域:高值耗材與低值耗材呈兩極分化
從2020年前三季度上市械企研發強度來看,高值耗材增長較為明顯,并呈持續上升趨勢。目前高值耗材國產率化最低,國內市場主要被美敦力、強生、波士頓科學等外企占據。
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強調大力推進國產高值耗材的發展。在國產替代、創新審批以及帶量采購等趨勢背景下,國內械企逐漸增加對高值耗材的研發投入。例如,大博醫療和樂普醫療等企業,在中高端產品領域已經逐步實現國產化。此外,低值耗材由于本身技術門檻相對低,研發強度也較小。疫情期間口罩、防護服、手套等低值耗材營收大增,研發強度下滑明顯(見圖表4)。
圖表4
上市板塊:科創板與創業板創新屬性顯現
創業板和科創板本身即定位于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更加強調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因此研發強度一直處于相對高位。例如,科創板上市條件中要求,企業在近三年期間用于研發的資金投入不得低于近三年營業收入的15%。
2020年6月,證監會發布了《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改革后的創業板將進一步升級,主要服務于成長型創業企業,特別是自主創新企業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滿足自主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科創優勢(各上市板塊研發強度對比見圖表5)。
圖表5
成立時間:年輕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相對高
從企業成立時長來看,成立十年以上的械企平均研發強度趨于平穩。例如,1999年成立的邁瑞醫療近幾年的研發強度處于8%~10%之間。成立時間在十年內的械企平均研發強度均處于較高水平,均值超過13%(見圖表6)。
圖表6
例如,2010年成立的天智航近五年研發強度都在30%以上,在2020年前三季度研發強度超過了55%。眾成醫械研究院認為,相對高的研發強度,是年輕醫療器械企業實現突破創新的發展要求,也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下的必然選擇。
國內外研發投入差距明顯
2019年國內研發投入前十的A股械企研發費用總和為42.1億元,排名第一的是邁瑞醫療,研發投入為14.7億元,但與國外醫療器械巨頭差距依舊明顯。美敦力一家研發費用就高達23.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63億元),接近國內研發投入Top10械企總和的4倍(見圖表7)。
圖表7
美敦力在國際醫療器械市場長期保持霸主地位,除了注重內部研發,也在不斷通過并購擴大企業規模。在龐大的企業規模和巨大的研發投入下,美敦力在糖尿病、TAVR、心律和神經刺激等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
在2020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號召下,以及高值耗材帶量采購等醫療器械相關政策趨勢下,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正進入創新時代。加大研發投入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策略。
目前我國醫療器械企業規模小、分散的特點,決定了行業整體的研發投入難以長期維持較高水準。在疫情對醫療器械市場需求的巨大刺激下,國內醫療器械相關扶持政策將更加聚焦,也越來越受到資本青睞,未來合并收購與研發創新互相促進的局面將逐漸趨于常態化,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醫療器械短板將逐漸補齊。(眾成醫械研究院供稿)
- 標簽:韓后去角質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