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雞子:性崇拜的符號
[首見雞子]
雞子這東西我覺得很奇怪,在內地是沒多少人吃的。我第一次看到雞子是20多年前在鄉下,鎮上來了個“閹雞佬”,外婆就拎了一只公雞去閹,那閹雞佬面無表情,手法卻十分犀利,把公雞翅膀一交錯,用腳在地上踩定了,摸出一把鋒利的小刀在公雞翅下飛快地切開一條口子,由于事先沒有任何麻醉措施,只聽得公雞被壓在地上一聲慘叫,這閹雞佬又用鐵絲捆住一根馬鬃毛在公雞體內扯來扯去,不一會兒就用勺子從里面掏出一個好像腰果的東西。大家說這就是公雞的睪丸,即所謂的雞子了。據說閹過的雞特別好吃,和太監一樣細皮嫩肉的。
老家的人是不吃雞子的,并且會把這“臟東西”扔得遠遠的,但到了廣東,這玩意就成了桌上珍饈了。
[首吃雞子]
雖然我從小目睹過不少公雞的慘痛經歷,但第一次吃雞子還是在廣州,廣州餐館里用辣汁煮花螺或是白灼鮮魷的方法來料理雞子。通常一道菜的價值無非體現在口感、味道和營養這三方面上,雞子這東西口感非常糟,味道也不見得有什么好,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呢?按廣東人“以形補形”的思維,吃下公雞的那活兒,自然會如虎添翼。
但我知道,哺乳動物的紅血球是圓形的,而禽類則是橢圓形的,在不兼容的情況下,其有效成分能不能吸收尚不得而知。何況公雞自己的性生活也不見得有多頻繁。
[國人的性崇拜]
中國人對性的崇拜是一種缺少理性的原始圖騰崇拜,比如說凡是在酒精作用下,血液加速循環都會使生殖器活躍,但中國人就莫名其妙地認定法國的白蘭地能壯陽,而英國的威士忌會“敗陽”。
吃雞子也是一樣,其實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沒有固定發情期的動物,已經天下無敵了,還能拿誰的什么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