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孤獨抑郁 婚前有輔導
單身老人要找個伴兒。自從三十多年恩愛廝守的老伴去世之后,以前愛唱歌愛聊天的老張就很少出門了,常常是一個人行色匆匆,就算碰上熟人,話也少了很多。
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督導謝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老年人的性格發展特點是趨于自卑、固執和內向。人走向衰老時,孤獨和抑郁的發生率都會增加。如果老年人失去配偶,那孤獨的生活環境會大大加重其抑郁心理。
前一陣,老張的獨生女兒讓他搬過去一起住,便于照料。試了幾天,老張還是覺得不自在,鬧著要搬回自己的房子。
謝華指出:“老人的子女都很忙,無法細致關注老人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而且,即使是兒孫滿堂的家庭,人們也會更多關注孩子,而忽略老人。”
老伙伴們張羅著,給老張找老伴兒。一位熱情活潑的李阿姨走進了老張的生活。李阿姨和老張有共同的愛好———唱歌。慢慢地,老張臉上恢復了往日的笑容,連走路都更加輕盈了。
謝華介紹,同齡人在一起,共同語言比較多,對共同經歷的社會變化,看法也比較一致,容易產生共鳴。因此,喪偶或獨居的老年人,應該積極找個同齡伴侶。
老張和李阿姨商量要結婚,卻遭到子女的反對。女兒埋怨他:“您年紀那么大了,為什么還往家里招人?有我們照顧還不夠嗎?”
老年人性格變化大,再婚后很難達到理想的寬容度,因此再婚成功率較低。同時,老年人再婚的最大阻力,無非是財產分配等。雖然社會進步了許多,但不少子女仍不愿意單身的老父母再找伴兒。
對此,謝華建議,老人再婚前,要重視以下3方面因素:
第一,獲得子女的體諒和支持非常重要。 第二,再婚雙方最好就財產等敏感問題協商好,再簽訂協議,這可以有效避免日后糾紛。
第三,應該參加婚前輔導或培訓。老人退休后,不用再受工作時的種種社會關系和責任束縛,容易形成一種自我放任的狀態,加之性格也會較年輕時有所變化,因此再婚時更容易產生摩擦。還有些人總是拿“新伴”和“老伴”比較。參加專業的輔導和培訓,能幫其認識自身現狀,主動、積極地努力處理好新的婚姻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