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的性健康教育其實應該定位于性別教育
性角色缺失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不限于情感上的要求,轉到意識內部,深藏不露,這種性偏執會產生方方面面的連鎖反應,犯罪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他們在現階段只是為了尋找情感上的刺激,可以用情感遷移和領悟療法等心理治療手段對其實施愛的教育,使之重新認識自己的性別和做法,但是18歲以后,這種教育的方法就顯得乏力了。
此時,專家們往往會及時告誡家長,應該先想想孩子們該怎么辦。在青春期準同性戀中,性角色換位的一方是比較危險的,一般情況下,如果他們的性角色缺失在18歲以前沒有得到及時的矯正,以后很容易走向犯罪。
家長最終還是發現了,他們含著眼淚向心理咨詢的老師哭訴,自己該怎么辦?
而此時的家長們,只是將警惕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們是否與異性同學交往。他們根本不會懷疑兩個女孩子:兩個人中的一個發型越來越短,喜歡穿著T恤和牛仔褲,大大咧咧像一個男子漢意味著什么;像小伙子的女孩“十分”關心她的女朋友,甚至不容得她在大家面前過多地談起學校里的男同學。
中小學生的性健康教育其實應該定位于性別教育
原來,這兩個女孩子家是世交,兩個人從小在一起學習和生活。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個人率先進入了青春期,出現了明顯的第二性征,而另外一人卻沒有同時出現,于是,后者成為前者的“準同性戀男友”。
不久前,一個女中學生致電心理熱線,詢問如何擺脫自己的女朋友。據她訴說,她想交男朋友,女友不但不同意,而且在發現她和一個男孩子逛街以后,竟然將其一頓暴打。
兩個女中學生成了同性戀
小學應從三年級開始進行性健康教育
中學生神經反應系統發展并不成熟,他們對性的理解和認識停留在體驗和感覺的層次上,沒有成年人的那種占有欲。
對于18歲以前的孩子,不應該以思想道德品質做標準,他們是情感型的,不是意志和毅力型的。有人打他,他就還手。有人表揚他,他就高興。他們十分看中自尊。
中小學生的性健康教育其實應該定位于性別教育,性角色教育,即在一個社會里扮演好自己的性角色,從自己的性本位角度處理好周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