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戀物癖女子欲與自由女神像結婚 引發爭議
導語: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3日報道,被譽為美國靈魂象征的自由女神像受到世界各地不少人的喜愛,人們多是推崇其自由的寓意,或是為其所體現的藝術魅力所傾倒,然而一名英國女子卻表示,自己徹頭徹尾地愛上了自由女神像。
阿曼達·惠特克
英國女子熱戀美自由女神像自組模型欲與其結婚
現年27歲的阿曼達·惠特克是名售貨員,來自英國利茲市,有很深的戀物情結。為了表達愛意,她在家中組裝起一個自由女神像模型。她坦言,自己曾在十幾歲時稱深愛過一套架子鼓。
據阿曼達介紹,自己對自由女神像是一見鐘情,她在網上看到朋友的一張以自由女神像為背景的照片后便愛上了這尊塑像。她給自由女神像起了個愛稱叫“莉比”,從那時起,她先后4次前去看望她的莉比,在那里愛撫這尊塑像并親吻她的頭發。
阿曼達在接受采訪時說:“她是我的異地戀人,她那讓人沉醉的氣質令我不由為之傾倒。”她本想和莉比結婚,但“因為有太多人愛她了”,所以放棄了這個念頭。
為了能和銅像愛人朝夕相伴,阿曼達家中收藏了上百尊微縮版的自由女神像,她臥室里還有一尊6英尺(約1.83米)高的復制品。
戀物癖都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伴侶
近些年來,戀物癖者常常成為媒體追捧的熱點,而他們都會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戀人”。
1、她的戀人是戰斗機
2007年,時年35歲的美國舊金山退伍女兵埃麗卡改姓埃菲爾,并與她眼中的法國“美女”巴黎埃菲爾鐵塔完婚。埃麗卡·埃菲爾表示:“她的架構讓人著迷,身姿十分精致。我能聽到她的呼喚:‘大家快看我,快看看我吧!’這時,我在人群中回應道,‘聽到我的聲音了嗎’?” 埃麗卡透露稱,埃菲爾鐵塔是她的“新歡”,在她的戀愛史里,柏林墻和美軍F-15戰斗機都曾是她的“情人”。
2、她的戀人是魔毯
現年33歲的沃爾夫是某教堂的管風琴手,十余年來,在一部高懸在80英尺高空的“剛朵拉”式游樂設施上,沃爾夫以300多次的乘騎完成了她漫長而深情款款的“求愛羅曼史”。
沃爾夫稱自己十三歲起身心就都被這套魔毯強大的魅力所吸引,“我并沒感到奇怪,覺得一切都很自然,我只是因為不知道愛上游樂設備很怪異,而沒告訴其他人。”因此,她最終決定回到Knoebels Amusement公園向魔毯“剖白”,并將自己的姓改為魔毯制造商的姓“韋伯”:“我愛它就像女人對丈夫的愛一樣,而且我知道我們將永遠相愛。”
現在,沃爾夫每晚與一張拍攝她坐在屋頂被螺母、螺栓等設備配件環繞的照片同眠,這樣她就能感受到與魔毯“心意相通”。這是無生命的物體對戀物癖患者產生性吸引的表現。然而,沃爾夫并不會因為別人也乘騎“丈夫”而吃醋嫉妒,因為她相信“愉快而滿足”的靈魂交流。
戀物癖形成的緣由
戀物癥(Fetishism)
戀物癥是性偏差(Paraphilia)的其中一種形式,性偏差俗稱性變態,所指的是一種持續的行為模式,個人必須透過不尋常的人、物件、儀式或情境才能達到充分的性滿足。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中,粗略將之分成三大類:
性傾向的偏好是非人類的物件。包括:戀物癥(Fetishism)、扮異性戀物癥(Transvestic Fetishism)等。
指重復地以折磨或屈辱的方式,與人進行模擬或真實的性活動。包括:性虐待狂(Sadism)與性被虐待狂(Masochism)等。
指重復地與未同意的伴侶進行性活動。包括:暴露狂(Voyeurism) 、觸磨癖(Frotteurism)、窺淫癖(Exhibitionism)及戀童癥(Pedophilia)等。
戀物癥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必須一再地使用非人類的物件來達成性幻想與性興奮。所使用的物件主要有女性內衣褲、絲襪、皮衣、高跟鞋以及女性身體的某部分(例如:頭發、手部)等,物件的觸感與味道是相當重要的特性,它會影響患者的使用意愿,例如穿著過的女性內衣褲所殘留的味道。性活動時物件使用的方式,包括吻、摸、舔、自己穿著或要求性伴侶穿著等,且患者通常會同時利用這些物件來進行手淫。物件獲得的方式通常是買或偷,有時候偷竊的犯罪行為會反客為主,亦即偷竊行為的興奮與緊張,會增加性刺激,所偷的物件反而變為不是那么重要。
戀物癥患者大部分均為男性,雖然有女性患者的病例報告,但幾乎微乎其微,而實際的流行率并不清楚,而且患者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性偏差的現象非常普遍。病癥的開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臨床上則以40至50歲的中年男性是主要的族群。在疾病發生后,病程(course)通常會逐漸慢性化且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當有滿意的異性關系或婚姻時,病癥會逐漸消褪,但如果患者是單身且無性伴侶時,他的預后(prognosis)通常最為糟糕。
對戀物癥患者作診斷、治療時,通常需要多方面了解,包括:詳細的性活動歷史;對性行為與性活動的態度;性知識;患者人際社交技巧與自我肯定行為;酒精與藥物的使用情形。而關于戀物癥的起因與治療方式,現在尚未有完備的概念理論可說明,但主要的觀點有下列三種:
生物觀點:一些研究發現戀物癥患者大腦側葉的功能(temporal lobe dysfunction)或男性激素(Androgen)存在異常的現象,但尚未被確切的證實。依據此觀點所采用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與藥物的閹割治療。手術閹割有違人道的考量,因而較少使用,而藥物治療則因有副作用(例如:體重上升與懶散沒精力等)且一旦停藥后,又會恢復原先的行為型態,所以治療上也有其限制。
學習觀點:戀物癥患者幾乎都曾經歷一項古典制約的連結學習,通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一邊手淫一邊性幻想的時候。研究也發現經由連結學習實驗的操弄,一般人可對某些中性物件產生性興奮的反應。而且經由性幻想與手淫后帶來的愉悅感受,更加強化了戀物的行為型態。治療上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不同技術,包括嫌惡治療、認知重建以及性知識的教育等,均可達到學習掌控戀物行為并減低其發生頻率的治療效果。
心理分析觀點:此觀點認為兒童早期的創傷經驗,與伊底帕斯沖突情結下的閹割焦慮是造成戀物癥的主因。使用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上主要是解決兒童早期的沖突與創傷經驗,一旦內心的焦慮消減后,則不適當的性偏差行為就會逐漸消褪。雖然曾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報告,但它通常不是優先考慮的治療方式。
戀物癥患者的性格特征通常是內向、害羞、具輕度的焦慮與抑郁,臨床上的經驗發現戀物的性活動型態與心理社會壓力有密切相關,顯示其背后隱含的更嚴重的不適應行為問題,它可能涉及個人對自己男性氣概和性能力的懷疑,人際上害怕遭到拒絕與羞辱。因此透過操控沒有生命的物件,一方面減緩壓力造成的張力以及滿足性需求;另一方面,藉以保護自己免于受創傷。這樣的觀點雖然尚未經由研究證實,但似乎與臨床上所見的事實最為吻合。
戀物癖:戀物沒有被拒絕的風險
學術界對造成戀物癖的原因仍所知甚少。有學者認為,戀物癖者小時候遭受過異常的性侵犯,或者觀摩到異常的性行為,然后進行模仿并不斷加強,從而形成了戀物癖。
何日輝認為,戀物癖和個人成長經歷、家庭與社會文化環境、性教育不當等因素都有關。因此預防戀物癖要從小開始,避免不良的性刺激,母親在男孩3歲以后不宜與他同床共眠,不要在孩子面前穿著內衣,不要玩弄男孩的性器官,夫妻親密行為尤其是性生活要避免讓孩子看到。
神經學家認為,戀物癖也許是大腦相鄰兩個區域相互聯系所致,例如2002年有實驗發現,大腦負責處理足部感覺信息的區域與處理性刺激的區域緊密相鄰。
有研究發現,戀物癖者性格孤僻,社會交往技能很差,不懂得建立親密關系,有學者便認為戀物癖者無法進行正常的兩性接觸,只好用不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獲得性滿足。特別是對自己的性吸引力和性能力缺乏信心的男性,很害怕被異性拒絕,覺得丟不起那個臉,于是就把“性趣”投向沒有生命的物品,沒有被拒絕的風險,內心就感到安全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