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終生性伴侶數世界倒數第二 忠誠or壓抑
導語:著名性學專家李銀河在其微博中說,據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的性伴侶數居世界倒數第二。他感嘆中國人很壓抑啊。
[本期關鍵詞:性壓抑] [往期回顧] 事件還原:中國人終生性伴侶數世界倒數第二李銀河在其微博中說 :今天看到一個當代英國人性調查的統計數字,英國男性終生性伴侶數為15.64人;女性性伴侶數為14.56人,相當震驚。英國人一向是以謹言慎行性格拘謹著稱的。記得前幾年看到中國人均終生性伴數是1.3人,其中還包括離婚再婚的情況。全世界倒數第二。好處是我們的性病傳播比較慢,但是中國人很壓抑啊。
調查顯示:“忠誠與壓抑”數據比較根據《中國婚姻忠誠度調查》的數據顯示
忠誠度:96%的伴侶間互相“投入”達到了高水平。95%的人首先關心對方是否幸福,愿意給對方自由的空間。88%的人“愿意竭盡全力地使伴侶滿足”。75.9%的人約束伴侶,不允許對方擁有情人。90%的調查者自我約束力很好;93%的調查者責任感較強。
壓抑度:98.86%的人發覺自己非常容易生氣和激動;70.94%的人長時間覺得“悶悶不樂,情緒低沉”;76.22%的人認為生活過得不是很有意思;60%的人對于婚姻幸福缺乏很強烈的渴望;53.2%的人對將來不抱希望;51.7%的人經常會感到不安和憂慮;
調查整體呈現的抑郁程度為“中度”。
專家解讀:忠誠不是壓抑的誘因關于忠誠和壓抑的關系,有的人或許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認識,比如忠誠是痛苦的,嚴重束縛和壓抑個性,他們覺得不忠誠是順應所謂“人性”,甚至標榜自己“現代化”。其實,高忠誠度不會必然導致高壓抑感,忠誠是婚姻幸福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個人快樂的基礎,它不是壓抑感的誘因。下面是著名心理醫生劉軍對“忠誠與壓抑”這一話題的解讀。
對調查結果的評價
看到調查結果,我想很多人會感到關于忠誠度的數據要比想象得好,人們往往從自己比較小的生活范圍和經驗里,對于婚姻和忠誠會有自己的感受,當這種感受是消極的時候,就會把它們夸大化。但是,如果我們跳出了“小”的范圍和生存體驗,就會客觀地看到生活的真實情況,從而有助于自己內心的成長。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出很多積極方面的意義,我對此感到比較樂觀,沒必要悲觀,我們完全可以把婚內壓抑感調適到正常的范圍。
婚內壓抑感的來源
說起婚姻的壓抑感來源,其實有很多種,大致上可以分為家庭外部的和家庭內部的兩大類。
首先我們現在是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社會大背景下,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著比較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每一對夫妻都會有就業的壓力,有買房、買車、買保險等具體的生活問題,以及子女教育、上學和就業問題,這些都是婚姻以外的壓抑感來源。
壓抑感的婚內來源又有哪些呢?幸福的婚姻往往是夫妻之間能夠彼此協調,有效溝通,對同一問題兩個人可以從近似的方向去思考,和諧的夫妻關系要強調“一致性”,但是有的婚姻中,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
多元化的社會和文化會造就多元化的價值觀,夫妻兩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所受教育往往是不一致的,兩個人間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具體到夫妻的生活細節之中,往往就會對同一問題產生距離很大的分歧,由此就會導致大量的摩擦和沖突,所以,婚姻伴侶間的失望、克制、妥協、忍讓都會引發壓抑感。
婚內壓抑感有性別之分
婚內壓抑感有性別之分,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價值取向不同,丈夫往往在個人事業發展、家庭經濟保障等方面感到壓抑更加明顯和強烈,而女性在子女撫養、持家理財等方面承受到更多的壓抑。
根據統計,婚姻中,女性壓抑感明顯的人數是男性的2倍,但是,男性卻在壓抑感程度上高于女性,比女性更為強烈,簡單地說,女性壓抑者的數量比較多,而男性的壓抑程度比較深。
為什么在婚姻里,男性比女性更為壓抑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在起“作用”,傳統文化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無論有多大壓力,男性都不能輕易表露,更不能低頭,心理上只能硬撐,男性在婚姻中缺少發泄和疏導不良情緒的有效途徑,所以,男性自然比女性更為壓抑。
不渴望幸福與壓抑成度高有關
我們有些年輕人往往都把婚姻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認為一個人到了什么年齡就該去做什么事情,到了適婚年齡就應去談戀愛,考慮婚嫁大事。其實,這樣的理念是不成熟的,很多年輕男女即使到了適婚年齡也未必真正懂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婚姻”、“應該怎樣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年輕人往往沒有把握住婚姻的真諦,更多的是思考瑣碎的細節,雖然細節也很重要,但是婚姻生活的“方向”問題更為重要,有的人對婚姻的“方向”始終比較模糊,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有的年輕人認為婚姻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手段,夢想自己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會通過結婚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及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正如一句俗語講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這些回報,就會認為婚姻是不幸的。
結婚不單單是為了“穿衣吃飯”,這些是婚姻的伴隨產品,在婚姻生活中,真正的伴侶之間的關系應當更多的是彼此在精神方面的“依戀”與個體獨立之間形成的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動態平衡關系,更多地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兩性在婚姻中融合,但強調個人的獨立存在。混淆彼此的界限亦是不可取的,婚姻中的親密是不能失去自我的空間的。
婚姻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非常親密的兩性“關系”,兩人共同為這種親密關系做貢獻,進而雙方也從這份關系中獲得精神和物質的收獲。但是決不能將婚姻變成獲取某種利益的“手段”。把握住這個“方向”,夫妻之間再來進行平等地溝通,耐心地交流,用妥協、讓步來和對方進行“談判”。用夫妻的“合力”來應對壓抑感。而不要在夫婦雙方關系內部爆發爭斗,其結果只能產生內耗。
但是,完全消除婚姻里的壓抑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在生活里不遇到任何問題和挑戰,我們的婚姻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著的,所以,我們不要期望在婚姻里自己完全不會有壓抑感,我們只需要把壓抑調適到正常范圍就可以了。
忠誠并不束縛人性
忠誠并不束縛人性,它是婚姻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婚姻不是簡單到好像小朋友之間玩過家家,有的人這么說“我愛你了就結婚,不愛你了就離婚吧。”這種對婚姻“無所謂”的很輕率觀點,在心理學看來,是他(她)沒有真正成熟的婚姻心理。
對于離婚,我們通常會統計它的物質成本,財產分割、房產歸屬、股權分配、撫養費多少等等。但是,離婚也有一個“精神成本”,那就是情感的喪失和孤獨!雙方分開意味著“失去一個極為重要的情感支持體系”。比如即使兩個人爭吵的時候,你有一個發泄的對象,這對于你來講非常重要,因為你的活動是有回應的,這種回應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至少它會證明你在這個關系中是存在的。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孤獨對于我們來講是很可怕的。人是有感情的,彼此離開了,就會立刻失去自己的“情感支持體系”而陷入孤獨感之中。
對待婚姻我們要在了解其本質后再進入是比較成熟的做法,既不輕易進入,遇到問題也不輕言放棄,夫妻雙方要把處理婚姻中的困難當作自己成長的機遇。所以,在婚姻中忠誠是需要提倡的。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是可以通過婚姻長大的,通過婚姻生活來實現自己的成熟,忠誠有助于塑造一個人的心理成熟。
劉軍:中山醫科大學兒科碩士,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醫學博士。師從于國內著名兒童精神病學家蘇林雁教授,主要從事兒童、青少年情緒與行為障礙的研究。 先后參與并主持國際課題1項、國家級課題2項、廣東省衛生廳課題以及醫院課題5項。在國家級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參編《兒童多動癥》、《兒童心理障礙治療學》等著作2部。 擅長兒童、青少年行為與情緒障礙診斷、青少年心理咨詢,家庭治療、親子教育咨詢、兒童社會技能培訓等。
編輯觀點Amy 鳳凰時尚情感編輯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人在“性”這件事上,相對比較保守。這與中國強調內斂的傳統文化相關。但保守的性思想卻說明不了中國人活的壓抑。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