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娶都要“高富帥白富美” 攀比擇偶蹉跎幸福
導語: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3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2%的人感覺時下很多年輕人擇偶時青睞“高富帥”、“白富美”。
[本期關鍵詞:擇偶觀] [往期回顧]
調查顯示年輕人擇偶喜“高富帥白富美”眼下,“高富帥”、“白富美”等網絡新詞在各大論壇、微博、帖吧高頻出現,不少年輕男女更是將“高富帥”、“白富美”視為自己擇偶的標準。“高富帥”,通常指在身材、財富、相貌等各方面完美無缺的男性;“白富美”,通常指皮膚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眾的女性。眾多年輕人對“白富美”、“高富帥”的追逐,讓不少普通人感慨“心酸與殘酷”。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愛調研和民意中國網,對23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2%的人感覺時下很多年輕人擇偶時青睞“高富帥”、“白富美”。受訪者中,80后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年輕人自述為何傾向“白富美”、“高富帥”
“現在我身邊不少女孩無論自身條件優越與否,擇偶觀都驚人地相似,且死鉆牛角尖。”山西太原某事業單位職員龔亮告訴記者,一位好友曾十分認真地問她:“我為什么遇到月薪1萬元以下、身高一米八以下的男人就完全沒興趣呢?”
調查顯示,72.1%的人坦言,自己身邊就有很多年輕人擇偶時追捧“高富帥”和“白富美”。
“大家的高要求真是‘現實’鬧的嗎?”山東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張麗說,現在不少大學生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娶)得好”,借口無非都是“壓力大”,其實說穿了,無非是虛榮心太強又希望不勞而獲罷了。
為何不少年輕人擇偶時追逐“高富帥”、白富美”?67.6%的人首選“社會攀比風氣所致”;64.9%的人覺得原因是物質主義泛濫;61.0%的人認為是因為很多年輕人不切實際,陷入幻想;57.4%的人認為,這是偶像劇、廣告等營造的時髦;36.2%的人將原因歸結為現實壓力太大,找條件優越的另一半更有安全感;另有33.1%的人選擇“幸福和成功的標準單一”。
專家解析:攀比擇偶不可行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郝玉章,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年輕人向往理想的婚姻本身無可厚非,但是當前確實有部分年輕人的婚戀觀出了問題。相對上一輩人來說,現在年輕人的婚戀觀更注重物質,無論是處世方式還是價值觀都變得更加功利。另外,時下的偶像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年輕人的價值觀,他們比較容易將偶像劇中的人物視為擇偶的標準。在當下社會,年輕人要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幸福生活。相對而言,年輕人希望通過嫁娶躋身富有階層不切實際,比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夢想更難。如果戀愛雙方各方面條件反差太大,成功幾率會較小。即使成功了,也會給將來的生活帶來一些隱患。年輕人最好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另一半。如果年輕人一定要找“高富帥”、“白富美”,最好首先提高自身素養來與對方條件相匹配。
資深心理咨詢師肖雪萍認為,一些年輕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帥”,其實是面子和攀比心理讓他們陷入迷思所致。他們覺得追求到這樣的人,可以提升自信。部分年輕人不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去談戀愛,有時更像是為了迎合周圍人對他的看法或期望,去尋找伴侶。這是一個誤區。曾有一位30多歲的女士找她做心理咨詢。那位女士很堅定地要找一位“高富帥”,后來也找到了,但交往半年后,她才發現,那個人是已婚人士。“一味追求外在條件,會忽略心理層面的需要和溝通,容易迷失自己。”肖雪萍認為,如果年輕人過度追捧所謂的“白富美”、“高富帥”,會加劇這個社會剩男、剩女問題,也會讓人錯過很多不錯的姻緣,最終影響自己的終身幸福。在當下社會,年輕人要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幸福生活。相對而言,年輕人希望通過嫁娶躋身富有階層不切實際,比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夢想更難。
調查中,32.0%的人認為,不少年輕人擇偶時更青睞“白富美”、“高富帥”,是廣告、偶像劇營造的一種時髦。不過,更多受訪者(60.3%)認為,這一現象是真實存在的。98.6%的人認為,年輕人擇偶標準太高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具體而言,73.1%的人擔心,這會讓社會變得更加物質化、功利化;66.5%的人覺得這會加劇剩男剩女問題;66.2%的人認為,這會加劇社會攀比之風;此外,40.4%的人認為,年輕人擇偶標準太高容易蹉跎幸福。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何明升指出,在當下社會,年輕人要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幸福生活。相對而言,年輕人希望通過嫁娶躋身富有階層不切實際,比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夢想更難。
延伸閱讀:擇偶“進化論”195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北京頒布。這是新中國的首部國家大法,宣布廢除包辦強迫,實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徹底顛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姻。“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拒絕包辦、大膽追求婚姻自主的《劉巧兒》唱出了人們對新婚姻的向往。身為中國新女性典范的劉巧兒還唱出了姐妹們的擇偶心聲——勞模,“爭一對模范夫妻立業成家”是當年老百姓至高的婚姻理想。
隨后的二十年里,信仰和階級成分是婚姻的主導力量。青年女性要的是“紅色愛情”,這個時期的擇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紅的軍人高居榜首。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后,知識得到莫大崇拜,“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成為上世紀80年代初擇偶的理想對象。上世紀80年代初,結婚時有“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錄音機)已叫人羨慕,到了中后期,得備齊“三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才叫體面。人心都有過好日子的渴求,職業、家境成為擇偶時的重要因子。“國營”不嫁“集體”,“大集體”不嫁“二集體”,城里殘疾小伙兒能娶農村大美人的等級順序,迅速被市場經濟沖垮了。個體戶這個多年上不了臺面的職業,在80年代中后期的征婚市場上炙手可熱。
到了90年代,“萬元戶”早已被“大款”取代,事業、收入、戶口都是擇偶時的決定因素,“不能解決戶口者免談”等話語赤裸裸地出現在征婚啟事上。邁入新世紀后,女性對婚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經濟對婚姻的左右能力也持續上升。有房有車才能結婚嗎?這個命題被無數困惑的小青年討論了一次又一次。無論答案是與否,不爭的事實是:為了終身大事,多數人俯首甘為“房奴”。但相比以往,現在顯然是最寬容的年代。單身不婚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鎮普及,“老少配”有了傳奇,“姐弟戀”就更冠冕堂皇地進行著。
編輯觀點Amy 鳳凰時尚情感編輯大家都喜歡擇優而取,本無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莫讓世俗觀點左右了自己的幸福選擇。畢竟婚姻不是物質的累積。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