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結腸癌患者術后易復發
專家倡導結腸癌術后標準治療
目前我國腸癌的發病率在全身腫瘤中位列第三,腸癌的發病率年均增幅已達4%。手術是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手段,但結腸癌不能“一切了之”,手術后復發的可能性比較高。近日,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腸癌專業委員會主辦了結腸癌治療新聞發布會,多名專家共同倡導術后標準治療。
腸癌發病率:在全身腫瘤中位列第三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腫瘤外科萬德森教授介紹,目前我國腸癌的發病率在全身癌癥中位列第三,腸癌的發病率年均增幅已達4%。“據統計,每3分鐘就增加一個新病例,每5分鐘就有一名患者死亡。”萬德森介紹,早期腸癌沒有特殊的癥狀,因此不容易發覺及確診。60%的患者發現腸癌時,病情已經進入二期或三期。“就拿早期結腸癌來說,癥狀包括大便習慣的改變,或者大便帶血、變硬。有些醫生看到大便帶血,就當成痔瘡來治,看到病人大便變稀,就當做腸炎來治。因此腸癌的誤診率很高。”
萬德森談到,臨床經驗證明,肛門指檢很多時候能夠摸到腫瘤。病人如果發現大便帶血,千萬不要輕視,建議進行肛門指檢。50歲以上的人群提倡定期做腸鏡,以便提早發現疾病。“大腸癌是能防能治的疾病,首先可以從調整飲食結構入手。高動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纖維的飲食結構是不可取的?刂企w重、降低肥胖也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
對于腸癌患者來說,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治療。“二期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生存率大約是60%左右;三期患者手術后的生存率大約是1/3,F在有一些臨床經驗也表明,輔助化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幾率。”萬德森說。
標準化輔助化療可降低復發風險
在手術治療后,約有30%~40%的結腸癌患者會出現復發或轉移,其中絕大多數患者最終失去治愈的機會。
面對這一情況,科學合理的輔助化療是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重要途徑。伴有高危復發風險的Ⅱ期結腸癌患者、Ⅲ期結腸癌患者術后需要接受輔助化療。
然而,傳統的輔助化療方案在取得療效的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不適和并發癥等困擾。
專家表示,新一代的輔助化療方式在化療效果和安全性上得到突破。萬德森介紹,臨床研究顯示,在腸癌的輔助化療中,以卡培他濱為基礎藥物的輔助化療方案已不劣于長久以來的化療金標準,而且顯示了更大的安全性、便利性和經濟性,可以降低結腸癌患者術后復發和死亡的風險。萬德森說,卡培他濱是口服片劑,更適合結腸癌患者輔助化療。據悉,卡培他濱已進醫保,但有一定報銷限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