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癌癥患者嘗試“抱團”療傷
一場特殊的葬禮5日在上海福壽園公墓舉行。除了7位逝者的家屬來此為親人送行外,來自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的一千余名沒有血緣關系的癌癥患者也相聚于此,獻上最后的祝福。
當天,7位逝者的骨灰都以花壇葬的形式,埋藏在姹紫嫣紅的花叢中。“我覺得大家是因為愛而聚集在一起,所以父親最后選擇花壇葬,他希望以另外一種方式跟大家在一起,”剛剛安葬了父親骨灰的毛先生動情地表示,“我認為癌癥俱樂部是個很好的組織,能夠讓父親這樣的癌癥病人感受到愛。”
自2005年以來連續八年,每逢清明節申城癌癥康復俱樂部成員們便相聚在一起,為已故成員集體追思,迄今共有近六百位病友長眠于此。而選擇以花壇葬這種方式安息,則已經成為俱樂部的傳統。上海癌癥康復俱樂部會長袁正平表示:“花壇葬它只要0.08平方米就可以安葬,八年前我們俱樂部率先在全國社會組織中實踐節地環保的安葬,這是我們成員們對社會作出的最后貢獻。”
1989年,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在上海一條不知名的弄堂里成立,成為中國首個互助互救的癌癥患者團體。經過二十余載的發展,俱樂部如今擁有一萬兩千余名會員,21個成員分支機構、300多個活動小組,10個按病種的康復指導中心以及一個由康復后的患者組成的藝術團。
俱樂部每月都會舉辦活動將會員們聚在一起,通過專家健康講座、體能訓練等方式輔導會員們對抗病魔。同時俱樂部相信,在心理治療方面,同病相憐的癌癥患者彼此之間的鼓勵要比醫生、家人更為有效。因此作為對醫院常規治療的一種補充,俱樂部積極組織遠足旅游、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會員們“抱團”面對疾病,分享治療心得,相互給予鼓勵和安慰。通過集體療傷這種做法,如今俱樂部會員的生活質量正不斷提高,五年生存率超過70%以上。
袁正平表示,俱樂部希望通過病人之間互相激勵、相互關心,幫助癌癥患者們走出陰影,走出困境。他同時透露,上海每年新增癌癥患者4萬8千人左右,同時每年死亡約3萬2千人。
龍年春節期間,俱樂部還攜手江浙一帶的藝術家,為一萬余名癌癥患者舉辦了一場“草根”春晚,40多位癌癥患者擔綱了晚會的主力演員。而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俱樂部50名會員組成志愿者,幫助外地癌癥病友參觀世博。
接受記者采訪的方女士容光煥發,精神良好,絲毫看不出已經罹患癌癥4年。她告訴記者:“我參加俱樂部的活動已經四年了,在這個大家庭里認識了好多朋友,自己的身體狀況比以前好多了,現在可以像以前一樣正常地生活,覺得生活很開心。”
這群面臨著死亡威脅的不幸群體,頑強地通過“抱團”療傷這種方式,探索癌癥康復新模式。(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