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醫院兒科爆滿 二甲醫院倍受冷落
兒童專科醫院人滿為患的境況,讓很多家長想起就頭疼。而今,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公開表示,為了緩解兒童看病難,北京市將在城東、西、南新建三大兒童醫院。不僅如此,去年9月,北京市衛生局就曾下發通知,要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進一步完善兒科建設,4家三級和8家二級綜合醫院隨即開設了兒科門診。
從表面看,兒科門診多了,兒童醫院也即將新建,緩解就醫緊張該水到渠成了。但《生命時報》記者走訪3家二甲醫院的兒科門診后發現,情況與想象中相差不少。
二甲醫院兒科受冷落
北京市第二醫院,級別:二級甲等,新開兒科時間:2011年9月
這家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二甲醫院,從去年9月開設了中醫兒科,但在記者觀察的1小時內,沒有一個患兒前來就診。醫院門診辦公室的梵大夫告訴記者,可能是由于開設還不滿一年,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這里可以看兒科,每周能有一兩位患兒就不錯了,科室也只有一位醫生。
北京普仁醫院,級別:二級甲等,新開兒科時間:2011年10月
在毗鄰同仁醫院和北京醫院的普仁醫院,新開兒科由理療室改造而成,面積足有200平方米,被有序地劃分為候診區、診區和輸液區。同其他兒童專科醫院一樣,這里的護士也身著粉紅色大褂,墻壁上貼滿各種卡通貼紙。只是,如此優越的環境下,來看病的人卻不多。普仁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開設至今,兒科的日均門診量從最初的只有7人次,現在也就是增長為20多人次,基本都來自周邊小區。
北京隆福醫院,級別:二級甲等,開設兒科時間:1950年初
隆福醫院兒科門診位于門診大樓二層,盡管開設已久,但坐診的兩位大夫直言,這里“不忙,沒有病人。”隆福醫院門診主任馮濤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兒科的病人主要就是附近居民為小孩就近抓藥,僅有的兩位主治醫師,都處于門診不飽和狀態。
自稱是吸引力不夠
除了這3家醫院,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開設兒科的二甲醫院中,一些運作基本處于停滯階段,也有一些以目前就診人數較少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然而,與二甲醫院兒科的冷清相對比,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門診量每天能達到6000人次,甚至經常是7000人次乃至更多。這一數字已經遠遠超過了原設計的每天2000—3000人次。
對于這種冷熱兩重天局面的形成,梵大夫認為是二甲醫院的吸引力不夠所致。“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病了,父母當然希望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所以首選肯定是三甲醫院的兒科,”他坦言,“像現在這樣一周一兩位患者的情況,如果還為兒童專設設備和醫資,也算是一種資源浪費吧。”
馮濤更是向記者直言了福隆醫院的尷尬。“離我們一站地的地方就是北京中醫醫院,往南一點是協和和同仁,往西是北京兒童醫院,往東是兒研所,往北一點還有北大婦兒、北京軍區總醫院……家長們自然選擇這些大醫院,而不是我們。”
兒科大夫短缺是制約兒科醫院發展的瓶頸
專科醫院的醫生見多識廣,經驗更豐富,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對于新建兒科的尷尬處境,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系副主任鈕文異坦言,“二甲醫院的‘自我推銷’顯然還不夠,可能很多患者都不知道這么多醫院已經開設了兒科。同時,二甲醫院兒科也亟待進行自我強化,比如推出一些名專家,打造王牌科室等,慢慢把患者吸引過來。”
事實上,無人上門還僅僅是兒科擴張過程中的尷尬,更嚴重的問題是兒科醫生的短缺現狀。北京普仁醫院醫務科科長郝宇紅告訴記者,醫院目前在崗的7位醫生全部是“外援”。“我們通過網絡面向社會招聘合同制醫生,但招聘信息掛出去一段時間了,還沒有合適的報名人選。”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鄭珊教授更是對此深有感觸:“醫學院畢業前三名都不愿選兒科,我們有4個兒科大夫培養基地,目前沒有一個能招滿的。此外,醫生待遇有限,也會造成部分年輕人才的流失。目前來看,兒科醫生的緊缺,將會成為制約醫院兒科建設的瓶頸。”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