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逾54萬人心臟性猝死 掐人中搶救沒效果
中國每年發生心臟性猝死的人數約54.4萬。這是記者1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心臟節律周啟動儀式上了解到的。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心律失常聯盟主席郭繼鴻說,心律失常是中國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病,輕度心律失常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對人體不產生傷害,但少數嚴重心律失常則發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患者發生心臟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針對此種疾病的特征及如何施救,郭繼鴻對中新社記者說,通常,運動員是健康體魄的代表和象征,但對于此類疾病,其發生概率是普通人的2.5-3倍,“打開運動員猝死黑色檔案,足球、馬拉松等項目都位列其中”。
同時,公眾對于心臟驟停者搶救的認識也存在一些誤區,郭繼鴻說,如“掐人中”的方法并不適用于大多數突發情況。
也正是不規范的搶救方式消耗著被施救者本已垂危的生命。“心臟驟停后10分鐘,人體將達到生命的極限,在這段時間里,每延遲一分鐘,會降低10%的希望。”郭繼鴻說。
相反,正確的搶救措施在某種程度上或可幫助被施救者突破生命的極限。在場的專家舉例說,北京近期曾出現了一個病例,一名剛入伍的19歲新兵在操練時因心律失常而暈厥,從其倒地那一刻到專門的施救器材被送到,共耗時20分鐘,而現在,那名新兵已基本恢復。專家表示:“持續的心臟按壓對于挽救這名患者的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心律失常聯盟(AA-北京)于15日正式成立。“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出現心律不齊的幾率是25%,而通過自我檢測脈搏,就能發現心律不齊,甚至挽救生命。”該聯盟副主席張海澄說。
未來一周,北京心律失常聯盟將在北京30家醫院組織100余名醫生開展義診和患者健康教育活動。同時,上海、廣東、浙江、新疆等地亦將開展相關活動。(歐陽開宇)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