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育兒普遍信心不足 九成多人有困惑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楊 健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張明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兒科主任 羅小平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龍華醫(yī)院兒科主任 姜之炎
如今,生孩子難,養(yǎng)孩子也難。中國父母幾乎是世界上最無私的,不管是時間還是金錢,只要是花在孩子身上,再多的付出都覺得值得。然而,生兒育女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新浪健康、39健康網進行的一項超過1.8萬人參加的網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國父母育兒信心不足,一些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91.7%的家長育兒有困惑
調查發(fā)現,49.0%的人在育兒中偶爾感到困惑;42.7%的人經常感到困惑,僅8.3%的人不曾困惑。在資訊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為何會有這么多的父母被育兒問題困擾?
武漢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認為,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雖然現在獲取育兒知識的途徑多了,但真正“學以致用”時,卻不得不面臨“不對癥”的難題。二是即使家長掌握了正確的育兒方法,也往往會因各種原因大打折扣。就拿簡單的孩子厭食問題來說,楊健認為,科學的應對方法是“硬心腸”:等孩子玩累了再想吃時,家長可以板起面孔說:“對不起,現在沒有了,等下頓飯吧!”但多數中國家長做不到這一點。
此次調查還發(fā)現,孩子在性格方面出現的問題是最令家長發(fā)愁的,占27.4%,其他依次為“安全”(21.7%)、“健康”(20.7%)、“教育”(18.6%)、“生活”(9.4%)等。在楊健看來,這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目前的育兒現狀。有句話說,性格決定人的命運,而這些都是在人生的早期決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養(yǎng)應該放在首位,屬重中之重。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