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行業(yè)亂象調查:“零基礎”也能開張執(zhí)業(yè)
“我最近因為家庭矛盾,心情特別不好,失眠、厭食,什么事情都不想干,甚至連工作都耽誤了,我是不是精神出問題了?”日前,當記者以同一個問題咨詢本市多家心理咨詢機構,得出的結論卻大相徑庭,有的表示“初步診斷為抑郁癥”,有的說是“屬于非理性不平衡,是一種心理不正常”。還有的說“這是遭遇挫折的正常反應,沒什么大問題”。治療方法和費用也是差別極大。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求助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也一度成為最有前景和人員最緊缺的行業(yè)。如今,本市的心理診所和咨詢室越開越多,檔次規(guī)模不一,治療方法各異,價錢也越標越高,其可信度卻令人生疑,記者通過暗訪發(fā)現(xiàn)了心理咨詢行業(yè)的種種亂象。
落腳小區(qū)
隱蔽難找稱是“國際慣例”
通過電話預約,記者來到海淀區(qū)一個住宅小區(qū),預約的這家心理咨詢室就在小區(qū)深處一棟居民樓的4層,如果不是在電話中詳細問清了地址,一般人很難找到這個地方,因為無論是樓門外還是這個單元居室的門外,沒有任何標志表明這里有家心理咨詢室。
這是一套中等裝修的兩居室,被隔成了三間屋子,每間小屋擺設有簡單的桌椅。門口有張辦公桌,上面擺著電腦,一個20多歲的女孩在值班,主要負責接電話和預約。“你們這個咨詢室怎么開在居民樓里?”“這個小區(qū)是商住兩用的,可以經營。”“為什么不掛牌呢,這也太難找了吧?”“這個是我們這個行業(yè)的國際慣例,不掛醒目標牌, 不開在鬧市街面,主要是為了保護咨詢者的隱私,很多人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有心理問題,也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求助心理醫(yī)生。”女孩回答得十分純熟。女孩辦公桌旁邊的墻上掛著工商局頒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執(zhí)照上寫的機構名稱是“咨詢公司”,但經營項目中并未看到“心理咨詢”的字樣。
女孩給記者介紹,他們這里一共有四名心理咨詢師,輪流值班。“全都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有證書的,很有經驗,我這里有照片和簡介,你可以挑,挑自己看著順眼的,這樣咨詢效果會更好。”在事先的電話溝通中,這個女孩曾斷言記者的癥狀“初步診斷為抑郁癥”,可見面后她表示自己并非咨詢師,而是“咨詢師助手”,她的診斷依據是“我們這里接待過不少您這種情況的,大多數(shù)都是輕度或者中度抑郁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