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成結核病人在農村 結核病耐藥性態勢嚴重
印度高哈蒂的公立結核病專門醫院。1990年代以后,結核病再度在全球范圍內流行起來
結核病卷土重來
中國的結核病病人有80%以上是農村人口。耐多藥的結核病與不恰當的治療相關,耐藥菌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已經是造成中國耐藥結核病流行的重要途徑
20多年前,一位有“文藝范兒”的女醫生在醫學院的課堂上說,“假如非要讓我得一場病,那我就選肺結核。”正當學生們感到不解時,她說這是因為:一、肺結核是“最像病的一種病”;二、結核病是人類最有把握治好的一種病。
有一本記述“肺結核文化史”的書,名叫《飄零的秋葉》。作者在書中分析說,“用相當嚴謹的醫學和文學眼光來評判,肺結核具有的‘病態美’,非常符合浪漫情調的作者激情投射和情節安排的需要。”這段話為女醫生的第一個理由做了很好的注腳。然而,如今,她的第二個理由卻已破滅了,如果再讓她選擇一種“非得不可的病”,肺結核恐怕不再會是她的“最愛”。
6月7日,有著200年歷史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中國結核病耐藥調查》。這項由國家疾控中心、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聯合進行的調查,首次全面揭示了中國耐藥性結核病的流行狀況。文章指出:中國耐藥結核病流行態勢嚴重。耐多藥的結核病與在公共衛生系統以及醫療機構(尤其是結核病醫院)的不恰當治療相關。
“藝術家之病”幽靈不散
結核病的歷史就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歷史上,結核病曾擄走無數天才的性命,雪萊、肖邦、勃朗特三姐妹、魯迅、蕭紅、林徽因等,這份名單可以拉得很長很長,因而,結核病甚至被稱為“藝術家之病”。
人類與結核病數千年的纏斗直到上世紀中葉才看到曙光。從1940年代開始,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等一大批抗結核藥物被相繼發現,開啟了結核病的化學治療時代,全球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到了1980年代,人們開始相信,結核病將像黑死病、天花那樣,成為歷史書上的名詞。就在人們對抗擊這一古老疾病過分樂觀的同時,結核菌卻在悄悄地進化中逐漸積累了越來越強的耐藥性。
在此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在1993年首次向全球發出“結核病危急”的通報,1998年又重申“遏制結核病的行動刻不容緩”。近年來,全世界每年有150萬人死于結核病,在傳染病致死率排行榜上僅次于艾滋病而位列第二。
上一頁123下一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