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世界糖尿病患數最多國家 兒童占比超10%
明天是世界糖尿病日。說起糖尿病,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老年病”,一般都是五六十歲的人才會得。而在糖尿病門診里,二三十歲甚至十幾歲的患者也不少見。
2010年全國成人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達到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15.5%,據此推算,我國有9240萬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有1.482億成年人處于糖尿病前期。
專家稱,我國已成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低齡化趨勢嚴重。專業人士稱,除遺傳因素外,飲食中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以及不運動、喜歡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是時下糖尿病患者低齡化的重要原因。
現象 糖尿病低齡化,兒童占比超10%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匡洪宇教授表示,糖尿病已成兒童青少年人群常見慢性疾病之一,任何年齡段的兒童都有可能成為糖尿病患者。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曉梅介紹,她的病人中不乏十幾歲的孩子。“以前倒是有小孩得糖尿病的,但幾乎都是Ⅰ型,F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也有十幾歲的孩子。”看著自己的病人中多了些年少的面孔,王曉梅心里很痛苦。十幾歲正是孩子身體發育期,治療過程中的用藥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他們的身體發育。
“18歲以下的患者,因為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中,一般不能使用降糖藥物,怕影響到心臟、肝臟等器官,只能使用胰島素,這對孩子來說是件挺痛苦的事。 ”王曉梅說,因為糖尿病很難痊愈,還容易引發其他并發癥。
比如治療過程中胰島素用多了,會出現低血糖現象。用少了,血糖控制不好身體也有危險。另外,伴隨糖尿病而來的眼病、心腦血管病以及腎病的威脅,對正處于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都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
據相關統計,目前兒童糖尿病患者已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0%至15%,且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與成人患者相比,兒童糖尿病發病兇險,起病急、癥狀重,起病前多會出現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現象。
1.遺傳因素 準媽媽吃太好變太胖
關于糖尿病的病因,目前醫學專家普遍認可的是與遺傳因素有關。“這個遺傳未必是父母直接遺傳,而是家族式遺傳,親戚中只要有患糖尿病的,后代就有得病的可能。 ”王曉梅說。
在婦產科醫生看來,糖尿病低齡化現象與近年來孕婦妊娠糖尿病多發也有關系。近些年,女性生育年齡不斷推遲。在高齡產婦中,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另外,許多孕婦在懷孕期間猛勁地補充營養,“胖媽媽”、“巨大兒”越來越多,寶寶患糖尿病的概率也有所增加。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婦產科姜曉晶介紹,準媽媽得了妊娠糖尿病,孩子將來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就會比普通人高2到4倍。另外,出生時體重超過8斤的巨大兒,進入兒童期后也容易發胖,患糖尿病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所以說,糖尿病的預防應該從胎兒期開始。
此外,糖尿病“光顧”青少年還與病毒感染有關。由于病毒感染大多在春季,因此春季兒童患糖尿病病例呈增多趨勢。為預防兒童糖尿病的發生,在早春時節,肥胖及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要注意保暖防護,避免被病毒侵襲感染。
2.生活習慣 愛吃甜食、常熬夜
糖尿病也被稱作富貴病,說的就和吃有關。“糖尿病與遺傳基因有關,但更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王曉梅說,比如,飲食上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平時喜歡吃高脂肪、高蛋白和精米白面的,同時又不愛運動,這些習慣都很可能成為糖尿病的誘因。
說到肥胖,人們自然會想到洋快餐,不光是小孩子,許多成年人也對油炸食品和碳酸飲料情有獨鐘。有研究顯示,喝碳酸飲料會助長食欲,加重胰島負擔,造成胰島細胞提前“衰老”。
“當肥胖程度相同時,亞裔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大。這可能與亞裔人的身體特點有關,脂肪稍有超標,胰島功能就無法耐受。”王曉梅說。美國的糖尿病發病率在世界排在第三位,僅次于印度和中國,這也與他們飲食中高熱量食品占比高有關。
據介紹,肥胖程度越嚴重,Ⅱ型糖尿病的發病概率越高。中度肥胖者糖尿病的發生率高于同年齡正常體重者4倍;嚴重肥胖者Ⅱ型糖尿病發病率為正常體重者的21倍。8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超重,肥胖可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壽命縮短8年。
此外,經常熬夜也可能引發肥胖,從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比如,熬夜會讓人發胖,影響兒童長個子等。熬夜之所以會引發肥胖,一是熬夜增加了吃零食的機會,增加糖的攝入。二是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的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導致胃口大增,也增加了肥胖風險。
而肥胖也為未來產生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埋下了隱患。國外有研究表明,晚上不按時入睡和不正常睡眠的人,平均攝取的熱量要比正常休息的人多248卡路里。睡眠少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普遍要高于睡眠正常者。
影響
心腦血管病變、致盲等并發癥發病率很高
其實,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發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患者致死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心腦血管病變,占50%,其次是腎病,為10%以上;糖尿病患者95%以上會并發視網膜病變,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
糖尿病造成的截肢占非外傷性截肢的85%以上。“因為人體是一部精密的機器,血糖的高低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所以糖尿病的這些并發癥很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王曉梅說。
據介紹,傳統的糖尿病治療由于把治療的重點放在對血糖、血壓的改變上,因此導致糖尿病并發癥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但現在有不少專家指出,糖尿病并發癥的病理基礎不僅與血糖有關,還與血脂有關。
王曉梅提醒,要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除了要控制血糖、血脂以外,還應控制其他危險因素,比如,改變生活方式如膳食比例、控制體重以及運動療法等。
病情對比
【Ⅰ型糖尿病】自身絕對不能產生胰島素,因此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沒有胰島素,身體就不能將葡萄糖轉化成能量。
【Ⅱ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相對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藥物促進人體胰島素的產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數以上終因長期藥物刺激使人體胰島功能衰竭,而需用外來的胰島素治療。
小常識
糖尿病患者也容易低血糖
很多人都認為,糖尿病患者怕糖,不能吃糖。可是也有人說,糖尿病患者容易低血糖。到底哪個觀點對呢?
王曉梅介紹,糖尿病的本質是對血糖進行吸收、轉化和利用的胰島素不足,導致體內血糖過高,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糖多了”。血糖高了,就容易出現糖尿病高滲綜合征,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并且倦怠乏力、反應遲鈍等。
而由于胰島素不足,身體所需要的被胰島素轉化的熱量又缺了,所以身體轉而會加速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來補充這個空缺,就使體內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丟失,使得病人體重減輕、形體消瘦。
數字
全球每8秒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死亡,每年有400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達3.66億。
我國18歲及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為9.7%,兒童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0%至15%,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達19.6%。
準媽媽得妊娠糖尿病,孩子患病風險比普通人高2到4倍。
相關閱讀:
>>中國糖尿病患者達9240萬 超過7成人控糖不達標
>>老年病盯上青少年 超重與肥胖是誘發糖尿病主因
>>專家稱中國體檢不查餐后血糖 半數糖尿病者漏診
>>臺灣糖尿病患7成過胖 腹部肥胖者更易患高血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