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中風孤島指數發布 中國七千萬中風者缺救助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6日),全球首份“中風孤島指數”報告在第五屆中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大會上首次發表。
“中風孤島”是指中風患者在治療中,往往因為病痛喪失康復信心,并且要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陷入了“一人中風,全家癱瘓”的危機。目前,“孤島化現象”正呈現出年輕化、覆蓋廣、社會救助程度低等特點。
張先生是一名47歲的中年男人,因為中風,他已經不會說話,而練習“哥哥、姐姐、爸爸、媽媽”這些簡單的詞語,已經耗費了他一年的時間。盡管吐字仍然很不清楚,但從他的笑聲中已經能夠感覺到他的滿意。
每次康復訓練時,康復醫師都要對張先生和家屬進行鼓勵。因為要想治療失語和偏癱等后遺癥,需要患者和家人長期的耐心,并且要承受巨大的醫療負擔,而我國有7000萬個中風患者家庭正面臨這樣的困境。
根據“中風孤島指數”調查報告顯示,當前的中風病癥覆蓋層面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年輕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在申請“中風孤島救援中國行”的1346個案例中,141人在50歲以下。其中70后和80后接近30個,最小的竟然只有12歲。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多次說到,目前中風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病例。
王擁軍:接近40%會一年發生一次,至少有1/3的中風患者在發病后的一年,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出現抑郁情緒或者焦慮情緒。
而中風患者往往容易出現三大“孤島癥候”,也就是說,會因為后遺癥致殘等生理痛苦形成“病痛孤島”,因為家庭經濟負擔沉重面臨“經濟孤島”,以及長期受負面情緒影響,喪失康復信心、患抑郁等心理疾病進入“情感孤島”。但多數患者卻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孤島狀態。
王擁軍:患者最早的表現是會出現早醒,白天煩躁、情緒低落。有的病人會掉眼淚,原來喜愛的,比如喜歡看電視,現在就不喜歡了。所有的愛好會改變,最嚴重的病人會出現輕生的舉動。
調查顯示,“孤島指數”達到四級以上的人群已經占到調查人員的三分之一,而這部分患者容易出現明顯的自殺輕生傾向,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高危信號。
但是,有九成被調查患者反映中風后缺乏社會救助。其實,早在去年的中國腦卒中大會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就已經指出,我國心腦血管病死亡率是歐美國家的4-5倍,但是對腦卒中帶來的危害認識還嚴重不足,普通人群的認知率不足10%。
目前,中風的防治、長期救援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如何讓“中風人群”先脫離孤島,有尊嚴、有質量的活下去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王擁軍:控制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心理治療,對病情較重的病人可以加上藥物,90%以上肯定可以得到控制。
如何能夠及早發現中風的征兆,一般要記住三個步驟:S、T和R,S(smile),要求患者笑一下,笑的時候如果有一邊的嘴角沒有正常的抬起或者兩邊不對稱,就說明有中風的先兆。T(talk),要求患者說一個簡單的句子,要有條理和連貫性,比如“今天天氣晴朗”,然后請他來重復一下。R(raise),要求患者舉起雙臂,將兩臂抬平,如果兩只手無法達到平衡,也是中風的征兆之一。
還有一項中風的征兆就是舌頭,要求患者伸出他的舌頭,如果舌頭彎曲或者偏向一邊,也有可能是中風的征兆。(李欣)
相關閱讀:
>>中風患者日趨年輕化 男性患者人數為女性7倍
>>八種危險因素 如果占3項就屬腦中風高危人群
>>女性小腿越細越易致中風 每天喝5杯綠茶可預防
>>每周吃2次含油脂魚類防中風 因魚類含有維生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