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監局聯合多部門實驗 粉碎5種食品安全傳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央電視臺等單位,針對近期比較流行的食品安全傳言,通過實驗求證,粉碎傳言,告知民眾。
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7部門共同主辦的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作為今年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 管理總局聯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央電視臺等單位,針對近期比較流行的食品安全傳言,通過實驗求證,粉碎傳言,告知民眾。
傳言一:應禁止使用亞硝酸鹽作為食品添加劑。
真相:各國都允許在熟食或肉制品里面添加亞硝酸鹽。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18世紀英國的一次啤酒節上,曾發生死亡十幾人的香腸中毒 事件,致死原因是肉毒梭狀芽孢桿菌。這種菌產生的毒素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毒的一種毒素,4克純品能毒死50萬人,后來發現亞硝酸鹽抑制這種菌效果最 好。所以說,盡管大劑量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但如果用量合適,不會引起毒性,同時又把更毒的細菌抑制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本報記者, 亞硝酸鹽廣泛存在于各種食品中。作為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也更多地被用在肉制品當中,起到發色、防腐和改善風味的作用。
傳言二:隔夜菜會造成亞硝酸鹽中毒。
真相: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很難達到中毒程度。實驗發現,把烹制后的菠菜和豬肉在不同條件下儲存,并檢測了其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結果是:隔夜菜在30度 以上的開放環境中放置48小時,亞硝酸鹽含量確實會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最終數值在安全范圍之內;如果放置在冰箱中儲存48小時,亞硝酸鹽含量增長很少,因 此不會使人中毒。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與人體攝入的其他食品、藥品、殘留農藥中的次級胺反應形成致癌物——亞硝胺,所以亞硝酸鹽本身對健康不會構 成嚴重影響。但專家仍然提醒,為了保證營養攝入,還是要盡量少吃隔夜菜。另外,在所有蔬菜中,綠葉菜隔夜后硝酸鹽含量最高,瓜類蔬菜稍低,根莖類和花菜類 居中。
傳言三:方便面料包中含防腐劑。
真相:方便面料包不需要防腐劑。食品變質 主要是因為霉菌的生長,而霉菌需要在水分達到12%以上才會存活。方便面料包中含水量一般在5%以下,霉菌不會滋生繁殖,且料包中含有的食鹽成分同樣會抑 制霉菌生長。所以說,方便面料包的配料成分已經決定了它本身就具有防腐功能,根本不需要防腐劑。
傳言四:方便面的油炸面餅致癌。
真相:把方便面與致癌做直接關聯是不成立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鐘凱指出,在谷物類制品中,比較典型的潛在致癌物就是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 由高淀粉低蛋白類食物(如面粉、土豆等)在高溫烹調時產生的。也就是說,無論是油炸還是非油炸,只要是高溫加熱,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這個物質。丙烯酰胺在人 類烹飪歷史中長期存在,但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達不到對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將它與癌癥做直接關聯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
對于方便面碗壁上有蠟層,吃下后容易致癌等傳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說,現在方便面所用的紙 杯其實是聚乙烯涂層紙杯,這種紙杯能夠經受泡面時的溫度,還有非常好的隔水效果,涂蠟杯早已被淘汰了。消費者需要明白的是,方便面主要是為了提供方便,并 不是一種傳統的健康食品,營養成分較新鮮食品要差得多,從均衡膳食的角度來說,長期吃肯定不提倡。
傳言五:速凍水餃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引起食物中毒。
真相: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高溫下5分鐘就會被殺死,不會引起中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常見病菌,廣泛分布于空氣、土壤中,人和動物是主要攜帶者。對人體 有害,是因為它產生的腸毒素,會引起局部化膿感染發炎,但人若沒有傷口,一般不會感染。在現有的國家標準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不得檢出”的項目,但衛計 委在今年9月6日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速凍面米制品”征求意見稿中,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指標設定在一定的限量范圍內。這是因為,食品涉及種養殖、 生產、加工、包裝、儲存、流通多個環節,多年檢測事實表明,完全不檢出微生物幾乎不可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劉秀梅表示,速凍水餃的烹飪方式 讓這種菌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在100攝氏度條件下,5分鐘就能將其全部殺滅。所以,在烹制食物時,足夠的溫度和時長是保障安全的關鍵。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