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醫生力阻子女學醫 醫療環境是首因
據媒體報道,日前,某醫務專業網站發起了一項對3860名醫務工作者的問卷調查,結果引人深思。這項調查中,有58.0%的受訪者會力阻自己或親友子女報考醫學院校,僅3.0%的受訪者建議自己或親友的子女學醫,其余36.2%持中立態度,尊重子女的意愿。
調查顯示,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僅有10%的醫生會依然選擇學醫,其余的人則被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專業吸引。
古語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國很多地方都出過頗受群眾尊敬的“杏林世家”。然而到了當下,卻有近六成醫生不愿孩子“子承父業”。這一數據凸顯的代際傳承斷裂,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反思。
醫護人員為什么會力阻子女學醫?調查發現,“醫療環境不安全”排在第一,有近四成人選擇。“醫療人員不為患者所尊重”“工作強度大”“收入較低”等因素也排在前列。
某三甲醫院的醫患關系科主任吳燕,在女兒高考前明確表示,不支持女兒學醫。吳燕日常工作中處理的大多都是醫療糾紛和醫患矛盾,面對一些患者的不理解,吳燕覺得這個行業“危險極了”。
近年來,醫患沖突頻頻見諸媒體,傷醫、殺醫案時有發生,醫生最基本的執業安全都陷入困境。醫療環境的惡化,極大削弱了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和認同感。
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調查的326所醫療機構中,321所(98.5%)醫院存在著被醫療糾紛困擾的問題。另據衛生部2008年統計,在醫療糾紛發生后,有70%以上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事件,6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死后家屬在醫院內擺花圈、拉橫幅、設靈堂等情況,其中43.9%發展成打砸醫院的惡性傾向。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顯示,70.7%的醫師將“醫療糾紛”、“患者的期望值太高”等列為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遠高于“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的選擇率。報告顯示,醫師們認為競爭壓力雖大但有序可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而面對社會的不理解和患者的責難,醫生們感到難以預料和掌控,這種無所適從的壓力讓醫生更難以應付。
除了來自醫患關系的壓力,醫生職業的高投入和低回報,也讓不從醫成為當下很多青年的理性選擇。
據《廣州日報》5月26日報道,我國醫生生存狀況調查顯示,近七成醫生曾連續工作36小時。幾乎全部醫生都處于無規律的生活狀態,83%的醫生中午不能按點吃飯或只能飛快吃飯,97.5%的醫生每晚平均睡眠低于8小時,96%的醫生曾在工作中憋過尿。
超負荷的工作、不規律的作息、巨大的精神壓力,使“醫不自醫”的情況十分突出。我國醫務人員中,處于亞健康狀態者高達66.5%。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兩倍,83%的人稱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癥,37%的人周圍有同事猝死。
一個普遍狀況是,我國醫生的收入明顯與付出不相符。中國醫生的平均工資僅為社會平均工資的1.19倍。而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美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7.4萬美元,醫生收入是普通人收入中位數的3.95倍。發展中國家印度,資深醫生每月收入也在6萬美元以上,普通醫生每月收入在2萬美元左右。
《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顯示,95.7%的被調查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相符,其中選擇“很不相符”的比例高達51%。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章蓉婭曾在微博上曬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單:“拿到工資單一看,欲哭無淚!到手工資才2500元,一個博士相當于10個250!”
章蓉婭說,“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同事、同學離開了這個行業,要么到國外發展,要么到公司工作,這個問題的責任不在醫院、不在科室,而在整個醫療體制。如果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都被體制逼走了,將來誰來為老百姓看病呢?”
遼寧省醫師協會于年初公布的“遼寧省執業醫師職業壓力、職業風險、職業滿意度與職業倦怠現況調查報告”顯示,過半的醫生對工作缺乏成就感,有41.4%的醫生有離職傾向。
醫生的職業地位與生存狀況不理想,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很多優秀的青年不愿意學醫、從醫。據了解,近年來醫學專業持續遇冷。現在全國的綜合大學中,醫學院學生中第一志愿率平均不到50%。多個省份臨床醫學類專業錄取分數線一路下滑,有的招生“斷檔”甚至成為常態。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考試復試國家分數線顯示,醫學類分數線連續3年保持每年5分降幅。
“對于許多年輕人而言,報考醫學院可能意味著付出的學習成本與就業收入不成比例。”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預防兒童科主任醫師馮希平教授說。
首都醫科大學教務長付麗也表示,“要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學醫,尤其需要從社會大環境來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從法律制度建設、政策制定、輿論環境等多個層面,讓醫生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尊嚴能夠得到實現。”
專家建議,要實現醫生的社會價值,改善醫生的執業狀況,最關鍵的,還是要加大對醫療行業的投入力度,使醫生能享有與其人力資本投入和所付出勞動相稱的薪酬待遇,這是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最近幾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遠遠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表示,我們的醫療衛生投入欠賬太多。日本的投入是占GDP的8%到9%,歐洲是10%到12%,美國是16%。“制度安排上,政府應給予中國醫務人員稍高收入。”
調查顯示,有78%的醫生將醫患關系緊張歸咎于財政投入不足。有91%的醫生認同,如果不改善醫生的社會和經濟地位,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不會成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