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肉多運動廣西人未達標 吃多紅肉患癌風險高
8月13日,“中國健康知識傳播計劃”知識共享會在自治區疾控中心舉行。調查數據顯示,廣西居民在飲食結構、運動時間等多個健康指標上都沒達標,需引起重視并及早糾正。
1 紅肉吃得多增加患癌風險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計劃”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記協等單位的指導下開展,提倡人們不僅要知道疾病預防、均衡營養等知識,也要身體力行動起來。
當天的知識分享會上,自治區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所所長楊虹向在場的市民介紹了一組數據,廣西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廣西居民的一日三餐離科學、均衡還有差距:
1.蔬菜水果類食物攝入不足:44.7%的被調查人群蔬菜水果類食物攝入不足,其中男性明顯高于女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蔬菜水果類人均每日攝入量少于400克,視為攝入不足。
2.紅肉類食物攝入過多:56%的被調查人群每日紅肉類食物攝入過多,其中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農村明顯高于城市。根據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推薦,豬、牛、羊肉等紅肉類食物人均每日攝入量在100克以上,視為攝入過多。過多可能導致直腸癌等癌癥的患病風險增高。
3.油、鹽攝入過多:超過70%的被調查家庭人均每日食鹽和食用油攝入過量。家庭人均每日食用鹽攝入量為10.19克,超過6克的健康標準;烹調油攝入量為42.27克,超過25~30克的健康標準。
4.魚蝦水產類食物攝入不足: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建議,魚蝦水產類食物人均每日攝入量在50克以下,視為攝入不足。廣西的調查數據顯示,人均每日魚蝦水產類食物攝入量僅為14.3克,攝入不足的比例高達86%。
2“久坐不動”是新健康殺手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計劃”鼓勵“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調查顯示,廣西居民不單在“吃”上有待改變,在“動”上也得加把勁了。
調查數據顯示,廣西城鄉勞動力人群在業余時間內經常鍛煉率低,35歲以下的年輕人為最低,在10%以下;在業余時間從不鍛煉率高達83.0%,業余時間每日平均靜坐時間為4.3小時,18~24歲年齡組達7.9小時。
楊虹介紹,對于現代人來說,“久坐不動”是一個新的健康殺手。“別讓椅子‘坐死’你”的口號可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科學研究表明,其殺傷力確實不容小覷:
每天固定一個坐姿3小時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是其他人群的2倍。
久坐的人心臟病發病率比常人高出54%。
患冠心病的風險要比經常運動的人或體力勞動者高4倍。
35歲以上的久坐少動者比經常運動者腦梗塞發病率增加136%。
腦出血發病率增加220%。
每天坐4小時以上的男性,死亡率比坐3小時以下者高18%;每天坐4小時以上的女性,死亡率比坐3小時以下者高37%。
3 每天盡量讓自己“動”一小時
知識分享會上有市民提問,上班族工作忙,能用于運動的時間似乎只有晚上,可是微信、微博上有不少所謂的健康提醒,提到“晚上運動傷身體,還不如不動”等說法,很打擊運動積極性,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體育人文社科系主任黃昀介紹,經常能看到所謂最佳運動時間的說法,有的說早上運動最好,有的說下午更好。實際上,現在的運動醫學觀點認為,運動的時間段并沒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人而異,在自己認為狀態最好的時段去鍛煉。
嚴格說來,晚上鍛煉并非不科學,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運動后人的中樞神經會興奮,如果選在臨近睡前鍛煉,容易影響睡眠。所以,晚上7~9時這個時間段比較適宜鍛煉。
黃昀還提醒,運動要科學,有的人周一到周五都撲在工作上,周末就玩兒命運動。這種突擊性的運動也是不對的,對身體沒好處。現在提倡的是“快樂動起來,每天一小時”的規律運動方式。
[ 相關鏈接 ]
一、每天平衡膳食“10個拳頭原則”
●不超過1個拳頭大小的肉類(包括魚、禽、肉、蛋)
●相當于2個拳頭大小的主食(包括米面、粗糧、雜豆和薯類)
●要保證2個拳頭大小的豆、奶制品(各種豆制品、奶制品)
●不少于5個拳頭大小的蔬菜和水果
●成人:一個拳頭約等于200克,兒童:一個拳頭約等于120克。
二、少坐多動 時間巧用
●把車停在離辦公樓遠一點的位置
●坐地鐵或公交車的時候就別坐著了
●上個小鬧鐘,每半小時提醒自己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
●接、打電話時盡量站起來吧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看電視的時候動起來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