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難以承受的家庭傷害 被拋棄的恐懼感居首
最近,一篇名為《孩子是只流淚的蝸牛》的網帖被眾多父母轉載,被引來廣泛討論,關于不自覺的家庭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被父母重視,“別讓孩子成為流淚的蝸牛”呼聲漸起。
記者調查發現,孩子與家長的互動中,夫妻關系不和睦、對孩子體罰失當、使用語言暴力否定孩子,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灰色記憶。專家指出,在所有的家庭傷害中,居于首位的是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
求助
與前夫推脫照顧
女兒患上抑郁癥
最近,北京衛視《媽媽聽我說》節目中,把孩子關進衛生間的冷暴力媽媽遭到家長們的批評。可是,蘇蘇沒有心情關注這些,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女兒,她感到萬分愧疚。
故事要從懷孕說起。蘇蘇與前任丈夫離婚3年,10歲的女兒一直跟著自己生活。一年前,蘇蘇再婚,對象是一名在天河區上班的金融男。搬到一起住時,為了瞞住對方的老人,蘇蘇讓女兒喊自己“小姨”,女兒與蘇蘇和現任丈夫生活,相安無事。
3個月前,蘇蘇發現自己懷孕2個多月,由于是高齡產婦需要靜養,她便提出讓前任丈夫L將女兒帶回去照顧。已經有新戀情的L不太樂意,為此,兩人還在電話中吵了一架。一個月前,蘇蘇發現,本就內向的女兒變得時而悶悶不樂,時而情緒激動,還用尺子割自己的手腕。
醫生診斷發現,女兒患上了中度抑郁癥。一個月來由于病情反復,要留院治療。為此,親戚朋友們唏噓不已,也有人指責蘇蘇。蘇蘇痛苦地告訴記者,為了把女兒留 在身邊,又不致于給新家庭帶來影響,她用了各種辦法,出發點都是為了女兒好,“沒想到最后,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
其實,在眾多夫妻關系破裂的家庭中,蘇蘇的案例并不是個例。福建師范大學此前一項調查顯示:四成中學生有輕度心理問題,對孩子的傷害80%是來自于家庭而 不是社會。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對問題夫妻(一個問題家庭)。記者調查發現,父母在反省自身時,提到常見的對孩子的傷害有責罵、冷落、強迫、情緒 化等。
專家
孩子最恐懼“被拋棄”
針對蘇蘇的案例,廣州心力愛哀傷輔導專家許稚指出,在孩子所有的恐懼中,“被拋棄”是殺傷力最強的一種。在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建立過程中,母親與孩子的 關系更密切。孩子產生抑郁癥的根源,來自認為自己被拋棄的孩子產生“我是不好的,我的存在是沒意義”的想法。這種想法會導致孩子自卑、絕望,進而通過自殘 等自我攻擊的方式釋放壓力,進而表達對父母的憤怒。自殘有可能還是自殺、報復的信號。
許稚說,針對上述案例,應采取藥物+心理干預的方法。要減少對孩子的傷害,那么母親應該與孩子真誠溝通,承認自己對孩子的傷害,并改正此前一系列不正確的做法(例如讓孩子改稱呼)。
專家指出,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工作壓力都可能導致父母對孩子施與體罰、冷暴力、語言暴力等。其中,冷暴力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極大,受到冷暴力的孩子,要么變得冷漠,要么容易自暴自棄,長期以往,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孩子難以承受的六大家庭傷害】
1、打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這些說法在家長中頗為流行。孩子闖禍、不聽話調皮、考試成績差,都可以成為家長動手的理由。
2、用語言否定孩子
“你怎么連這個都做不到!”、“和XX比起來,你真不是差了一點點。”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用否定和責罵代替說理,對孩子嘮叨不休,這就是語言暴力。家長一味訓斥,要么會令孩子自尊受挫,要么則會激起孩子的反抗行為。
3、體罰等冷暴力
最常見的冷暴力方式是,用恐懼去威脅孩子、把做錯事的孩子關進小黑屋反省、無視孩子的撒嬌和親近、放任孩子為所欲為等。冷暴力常見于夫妻關系不和諧或者夫妻雙方異常忙碌的家庭中。長期接受冷暴力的孩子敏感、冷漠、不自信,甚至抑郁癥。
4、夫妻不和睦
夫妻因各種原因吵架甚至大動干戈、夫妻與老人發生矛盾,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會給孩子留下終身影響,包括對人際關系、婚姻觀的影響。
5、強迫孩子
強迫孩子完成家長訂立的規矩、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干涉孩子的決定、為孩子包辦一切事務。讓孩子盲目地服從家長的決定,對孩子的獨立性、自尊心、理性思考有很大的傷害。
6、家長情緒多變
時而冷言冷語,時而寵愛縱容,時而嚴厲苛刻,對待同一個行為,家長根據當下的情緒決定賞罰,往往沒有是非對錯的標準,這時常會讓孩子產生困惑,久而久之,影響到孩子對是非對錯的判斷。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