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兩孩”生育高峰到來 產科醫院壓力空前
生育高峰期一波波到來,從去年至今,僅“單獨兩孩”的申請就已經高達1萬8千份。很多三甲醫院今年的產床早在四五月份就預約滿員,目前只能接受明年的建檔。像北京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助產機構正面臨著從人手到床位的多重緊張,而婦產科人才流失現象又極其嚴重。為此,北京已考慮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產科醫生傾斜,各大醫院則紛紛擴增產科床位。
現狀調查
一年床位4月已約完
來自市衛計委的調研數據顯示,單獨兩孩生育政策調整后,預計本市每年分娩量將增加4至5萬。今年至2016年,北京市每年可容納分娩量分別約為29萬、31萬、33萬人次。目前,很多醫院產科都在高負荷運轉,北京婦產醫院產科、急診、病房的醫護人員幾乎都處于滿員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另外,相當一部分綜合醫院的產科也一床難求,建檔日期從原來懷孕十三四周甚至提前到了七八周。本市三級醫院產床的床位使用率已經達到了110%,且長期加床。
北京晨報記者從北京婦產醫院了解到,截至今年12月底的建檔機會已經早在今年4月就被預約完了,這也就意味著,4月以后的只能接受明年“檔期”。即使孕婦掛了號,也不能建檔了。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醫院每月建檔1500余人左右,產科共有220余張床位,每月還要收治百余名的高危孕產婦,其中包括大于35歲的高齡產婦或孕婦患有各種急慢性疾病和妊娠并發癥,床位緊張顯而易見。
身懷六甲仍堅守崗位
程冬梅是北京婦產醫院產科的一名主治醫師,如今已經懷孕7個月的她還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人手少,女大夫又多,大家都這樣,我也沒覺得有什么。”跟程冬梅聊天,她挺著大肚子坐在醫生工作臺的椅子上,待不了幾分鐘,就有病房的病人叫,收產婦入院、寫病歷、參與搶救……工作的事一樣都不能耽誤。
不過,同事們照顧懷孕的,現在產科女大夫懷孕了就可以不值夜班了,但是白班照樣得堅守。李源大夫告訴記者,她的丈夫是兒童醫院的大夫,一個婦產、一個兒科,都是全北京數一數二忙的?漆t院,丈夫平時繁忙的程度一點也不亞于她。你上夜班我下夜班,一忙起來,夫妻倆經常都碰不上面。“等孩子生下來還得靠啃老。”程冬梅說未來孩子只能依仗父母帶,而每當談起這些,她的口氣總像是在說別人家的事一樣輕松。眼看臨近生產了,她告訴記者,計劃在本院里找張產床就生了,以前很多同事也都是干到最后從工作崗位上下了班就去生孩子了。
“住院總”,全世界最忙的人
尉建霞是剛剛輪轉到產科任住院總醫師的,“住院總”這個職位被同行們稱為“全世界最忙的人”,來自住院總的電話也被產科大夫們戲稱為“午夜兇鈴”。因為住院總在值夜班時打電話來一定是有危急產婦的搶救或者棘手的問題要處理。作為一名值夜班的“住院總”,她要和同組的醫生共同負責全院產科6個病區再加上急診和產房所有二百多個孕產婦的大事小情,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白班加夜班再加一個白班,36小時連軸轉地工作,他們每一位產科一線的醫生都要經歷。由于人手嚴重不足,他們每人平均六天就要值班一次,連續24小時,第二天因需要出門診或病房有工作根本無法下夜班。這不是偶爾的一次加班,而是他們每一個人常態的工作作息。早上8點來上班,下午4點半交接班,又接著上夜班。第二天早上下了夜班再連一個白班。夜間基本都在忙,極少有睡覺的時間。
助產士一夜接生30個寶寶
從產婦出現每4到5分鐘一次的宮縮,宮口開兩指入產房,助產士們就要開始忙活了。血壓脈搏呼吸這樣的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到胎心監護、宮縮檢查……產房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風險系數最高,也是最苦最臟最累的崗位,從產婦被推進產房的那一刻起,助產士就陪伴在產婦身旁,檢查、沖洗、接生、產后處理,這些家人不能陪伴在身邊的時刻,助產士卻不離左右。
助產士王蕾是助產士分組的一名組長,最忙的時候她從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2小時一共接生了30個新生兒寶寶,這樣的工作強度也就意味著助產士在夜班時幾乎是馬不停蹄地一個接一個接生。然而,即便這樣,王蕾還是認為,其實真正在接生的時候并不是最累的,作為組長,當面對多名產婦需要幾乎同時生產,而這時候產床不夠,人手不足,資源緊急協調還要同時保證每位產婦都能順利、安全生產,這是最考驗助產士經驗和瞬間調配能力的時候,同時,每當這種時候才是她感覺壓力最大的。
另外,有時候碰上陪產的丈夫不給力也會給她們幫倒忙。“以前就有產婦強烈要求丈夫全程陪產,做丈夫的心理素質不行,硬著頭皮進了產房,結果孩子還沒生呢,丈夫先倒下虛脫了。”碰到這樣的突發情況,王蕾也只能趕緊招呼同事們一起先給產婦的丈夫扶到另外一張病床上,吸上氧,監護著血壓和身體體征,這邊還得忙著給產婦接生。
業內觀察
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一方面是孕產婦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婦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還記得我1997年剛來到醫院時,跟我一批分配來的人里面一共有13個婦產科醫生,現在就只剩下3個人還在堅守崗位了。”在采訪中,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宋晶告訴記者,跟她同齡的同學中,有的已經轉行徹底脫離了醫學行業,還有的干脆回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用醫生同行的話說,在婦產科領域能“堅守”下來的,首先身體得要好,其次心理還要過硬。“要求身體好,說明產科干的經常是需要體力的活,加班、熬夜、搶救、隨叫隨到,哪一樣都少不了,拼到最后身體首先真得扛得住。另外,婦產科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科室,容易發生醫患矛盾甚至糾紛,所以婦產科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強。”宋晶說。
在校期間的學習周期長,就業后工作辛苦,收入有限,承受壓力大……綜合各項考慮,婦產科醫生這個職業似乎都成了“性價比低”的一個職業,這也就造成了人才流失嚴重的實際情況。每個月一千多個建了檔的孕產婦在等著,醫生們開玩笑說自己的話是“人死了,號還在”的職業。
知識普及亟待加強
體力上的累還在其次,有時來自患者或者家屬的不理解以及溝通不暢也會讓年輕一點的產科大夫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應對的壓力。前一段,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湖南湘潭縣產婦死亡一事也讓這些每日奮戰在一線的大夫們不免感慨,公眾對婦產科的認知及有關產科知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
“沒有剖腹產指征,硬要剖腹產,自己從病床上下來,還在出血,跑到電梯口非要換醫院進行剖腹產。”像這樣產婦不配合的例子很多產科醫生都碰到過。“產科主任醫師陳奕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夜班趕上一例大搶救,遇上一個危重病人,需要醫務人員及時進行手術、用藥、輸血、補液等搶救,還要聯系血源、檢驗、簽署各種文書、交待病情、聯系會診、轉診、等等。一個搶救的病人能耗費你所有的精力和體力。搶救一例這樣的病人就至少需要10個醫護人員。有時候一晚上值班會碰上兩三例這樣的重癥病例,有時候一個搶救要持續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
有經驗的婦產科醫生短缺
在人口迅速膨脹的同時,陳奕和她的同事也認識到了更為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現在越來越缺少產科醫生。產科工作辛苦、勞動強度大;關乎到母子兩條性命,責任重,風險大,作為醫療糾紛的重災區,待遇卻很低。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工作壓力大,導致產科醫生流失嚴重。
“對于產科醫生的成長而言,經驗積累很重要。”陳奕認為,一名高年資的產科醫生至少要培養10年。
由于高級人才短缺,很多醫院產科缺乏處理疑難雜癥的經驗,不愿接收危重病人。于是,大量產婦集聚?漆t院,出現了就醫難。
就醫冷熱不均三級壓力大
就在北京婦產醫院等?漆t院和三級綜合醫院產房爆滿的同時,不少一級乃至部分二級醫院產科卻仍有空床。一邊為床位“搶破頭”,一邊是產床閑置。不同醫院產科冷熱不均,也加劇了“生孩子難”。
據了解,基層醫院產科由于技術力量有限,通常只接診順產者,遇到剖腹產情況大多上轉大醫院。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數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的今天,人們自然奔向條件好的大醫院。即使遠郊農民也不愿就近選擇鄉鎮衛生院,而是到市區醫院生孩子。這種現實也在無形中更加重了婦產醫院這樣的三級專科醫院的壓力。
策略建言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也是制約婦產學科發展的“瓶頸”。有專家認為,只有解決婦產醫生短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孕產婦就醫難。因此,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和改善婦產科醫生的地位和待遇,穩定產科隊伍,吸引更多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婦產事業。同時,各級醫院應堅持公益性,加強產科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一支技術力量雄厚、反應快捷的專業隊伍,提高產科骨干隊伍的危重癥救治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市衛計委婦幼處處長郗淑艷表示,今年也是生育政策調整年,她坦言,產科醫生的確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綜合醫院的產科醫生干的是又苦又累又不掙錢的活兒。產科在綜合醫院屬于經濟效益“一般”的科室,醫院領導往往不愿意過多地投入;綜合醫院產科醫生掙錢不多,但是壓力巨大,平時他們要應對龐大的門診量,有的產科醫生半天時間要接診五六十人以上;一旦出現大出血、羊水栓塞等這些產科兇險癥狀,產科醫生要隨叫隨到,力保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為此,郗淑艷特別呼吁各大綜合醫院的領導在經濟待遇方面能夠向產科醫生傾斜,同時在培訓、進修等方面給予產科醫生一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醫學生選擇產科。
郗淑艷表示,北京市所有分娩醫院的助產人員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技術考核后才能上崗,因此各家分娩醫院均有能力處理正常孕婦的分娩。市衛計委已經為孕期有嚴重合并癥或并發癥的孕婦搭建了暢通的高危孕產婦轉會診通道,孕婦一旦發生危險,可以隨時得到三級甲等綜合或三級專科醫院的保駕護航,保障母嬰安康。
提高婦產科醫生的待遇
醫院政策向產科傾斜
權威表態
本市擬擴增產科床位
目前,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單獨兩孩”再育婦女有不少已屬高齡產婦,發生孕產期合并癥、并發癥風險增加。對此,市衛計委表示,首先要規范孕婦建冊、建檔、高危管理,針對高危孕產婦轉會診、用血保障制定有效措施及應急預案。確保危重孕產婦急救用血。目前,平谷、密云、延慶等區縣均已建立用血聯動。
此外,本市將建立監測預警。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和助產機構建冊及建檔時,做好信息告知,幫助孕婦合理選擇助產機構建檔及分娩。部分助產機構為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上報了近三年產科床位擴增計劃,各大醫院要調整婦科與產科床位比例,適當擴增產科床位,保障分娩需求。本市也將修訂《北京市助產技術服務管理辦法》,加強高危孕產婦隨訪管理,落實危重孕產婦轉會診。
本期策劃 張旭光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徐晶晶
本版攝影 晨報記者 李木易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