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都市情緒癥:微信曬狀態 哪都玩自拍
無論大事小事,在微信里一天發出十幾條“狀態”,求贊求評論。這算不算情緒疾病?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京的心理學專家梳理出現代都市人中,最新出現的四大新心理情緒。有的雖然稱不上病,但依然值得關注。
記者還跟著南京腦科醫院醫生體驗了一上午門診,在這里,各種表情的咨詢者都有。表情冷漠的不一定是抑郁,開開心心來的反倒是抑郁患者。
“狂熱曬照癥” 渴求被認同
“今天吃了海鮮大餐”“新買的衣服好看嗎求點贊……”每個人的朋友圈,總會有那么幾個朋友異常活躍,無時無刻不在“曬”生活。恨不得將每天24小時做的事情都全程用微信記錄下來,隨時刷新微信,查看朋友們的回復。這樣的行為,讓朋友們有些“招架不住”。
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軍表示,“喜歡曬照的,一般內心都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當別人留言,或者點贊的時候,這種認同感就會得到很大的滿足。”
“酷愛自拍癥” 可能自戀,可能自卑
與“狂熱曬照”黨類似的,還有“自拍”一族,不管身處何地,總喜歡45°角仰望鏡頭,留下自己認為最美好的形象。
王軍說,“這樣的人也都是渴望被認同,其中一部分人的自戀情結比較厲害,不但喜歡拍照,連路過鏡子時也會停留會多看看。”
另外還有一部分喜歡自拍的人群卻是截然相反的,生活中存在自閉自卑的傾向,他們只有通過拍出自己最滿意的照片,才能夠找到一些自信。
“健康憂慮癥” 關心身體也要有個度
今年30歲不到的小張,最近工作比較忙,發現整天沒力氣,稍微一運動還會心慌難受,去心臟科看過后卻什么毛病也沒有。以為自己患上怪病的小張,茶不思飯不香,胃腸道也開始出現不適,嚴重的時候,還多次喊來救護車去醫院就診。“后來心理醫生介入,發現他其實是因為生活、工作壓力非常大出現了焦慮情緒,加上工作繁忙,身體稍有些不適,就被他的情緒放大,之后引起了惡性循環。”王軍介紹,目前來醫院看心理門診的病人中,這類人不在少數。
“易怒癥” 不安感在作祟
開車時一個漫長的紅燈,走路時一個小小的碰擦……都有可能讓人破口大罵,甚至發生激烈爭吵。工作中有一些不順心的事,也會引起抱怨連連。如此明顯的情緒波動,讓人心生困惑,“現在的人好像越來越容易生氣了,是不是得了‘易怒癥’?”對此王軍認為,容易生氣,一方面是因為生活壓力大,可能本來心里就有一些焦慮、煩躁的情緒,遇到一件小事,就有可能成為引爆“炸彈”的火花。而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沒有安全感。
來對照一下,看你心理是否健康
就你最近一段時間里的情況進行自我測驗,請你對照每一問題所列的癥狀,如果你的情況大體是這樣,就記2分;如果基本未出現過,記0分;如果是介于二者之間,則記1分。
1.想事情或做事時常常無故走神,注意力難以集中,腦子里胡思亂想,記憶力下降。
2.出門后常想門或抽屜是否鎖好;信寄出后總懷疑是否有差錯;常強迫自己想或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明知沒必要卻又無法控制。
3.常常失眠,或入睡困難,或淺睡多夢,頻頻醒來,次日感到精力不足。
4.處于敏感、緊張、焦慮的心境之中,懼怕并盡可能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漸漸失去信心,心情抑郁。
5.最近看什么都不順眼,心煩,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罵人甚至想找人打一架。
6.有時常常不明原因地感到疲勞,精力不足,渾身乏力,肢體有麻木感。
7.情緒低落,感到生活道路上有太多的挫折和困難,前途悲觀,工作、學習、娛樂都提不起精神和興趣。
8.感到身體有某種不適或疼痛,覺得身體有病,但檢查結果說沒病,懷疑是誤診或漏診,心中老想著此事,非常煩惱。
9.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常不分時間和場合地發脾氣,易興奮,想到好笑的事就笑,控制不住;或心情不好時會暈倒,甚至突然失語、失明、胸悶、抽搐,發脾氣后又后悔。
10.對一些聲音和強光等敏感,影響情緒和睡眠,怕出門,怕擁擠,認為自己是敏感多疑膽小怕事的人。
11.好思慮,好幻想,做事過于認真,要求十全十美,喜歡諸事刨根問底,別人評價自己主觀、固執、刻板。事情沒做好便耿耿于懷。
12.害怕高處、險處,害怕異物、血液、傳染病,害怕親人突然離去,害怕拋頭露面。
13.別人說自己有問題,自己不對,但自己卻認為是別人不理解自己;別人不對,都在嘲笑自己,故意與自己作對,事后雖然覺得可能是自己錯了,但又不愿多反省。
14.獨處時,竟聽到了有人講話的聲音,大白天曾見過死去的人,認為周圍的人跟蹤自己,或想害自己,覺得自己想的事似乎別人都知道。
15.最近什么也不想干,非常煩惱,但又沒有明確原因,即使做一些事也常常不能使煩惱分散或減輕,煩惱如陰魂附身,難以擺脫。
診斷抑郁癥可沒那么簡單
咨詢者很焦慮,這是抑郁?
昨天上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南京腦科醫院,跟著醫生體驗了一上午的門診。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徐曙的專家門診共20個專家號,一會就全部掛滿。40歲的孫明(化名)愁眉苦臉地走進了診室,他已經反復一個多月,吃不下睡不著。原因是妻子太強勢,總是對他不冷不淡。現在孫先生怎么都走不出這個圈子。每天,妻子都凌晨才回家。一想到這個,他心跳就加速,渾身都不舒服。
徐曙說,這確實是個病,但不是抑郁。都市人因為情感問題所困惑的非常多。抑郁的發生實際上與誘因沒有太大關系,當誘因去除后,抑郁仍然會發生。孫先生這個則是典型的應激障礙,也就是遭遇到生活的重大變故后,情緒消沉,但這并非抑郁。
情緒消沉較嚴重也是需要治療的,像孫先生這樣長期處于失眠、不舒服的狀態中,就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咨詢者很冷漠,這是抑郁?
在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戴志萍的診室內,走進了一個沉默的大男孩。相反,父親倒是十分開朗,與醫生聊得倒是很愉快。原來,男孩與家庭長期有點格格不入,無論家人怎么主動攀談,男孩都是一概不理。最后,男孩實在過不下去,只能搬出去住了一陣子。
醫生與男孩溝通的時候,他話仍不多,有的只是點頭或者輕聲說句”謝謝“。在記者看來,很像是抑郁。等到患者離開后,醫生則告訴記者,這名患者實際上是精神分裂癥的單純型。抑郁的典型癥狀是情緒低落,而這個大男孩則是表情冷漠。
咨詢者樂呵呵,這是抑郁?
75歲的張明(化名)一進門就熱情地跟醫生打著招呼,邊說邊還樂呵呵地說:”好多了。”
面對記者的采訪要求,張明也不避諱,直說自己是抑郁患者,一年前還跳河自殺過。最讓記者驚訝的是,這一家族里還有兩人有抑郁癥,張明的一個女兒以及孫女,都有抑郁癥。
張明說,現在經過藥物控制后,心情好多了,也不想自殺了,只想好好過日子。徐曙說,像這樣經歷風雨,勇敢闖過來的患者還有不少。不過,笑呵呵不代表就不要吃藥了,有的需要長期吃藥控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