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托管能否“托”出低藥價?
10月21日,在濟南一家大醫院門診藥房,患者正在排隊取藥。許多患者表示,相比于藥房經營模式的創新,他們更關心“藥房托管”能否真正降低藥價。
由規模較大、質量控制嚴格、執業藥師藥事服務制度完備、誠信記錄好的零售藥店,承擔醫療機構門診藥房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是目前公立醫院改革被關注的一個問題。然而,究竟能否“托”出低藥價,值得關注。
藥品零差率
或將催熱托管浪潮
近幾年,醫界正迎來新一輪“藥房托管”浪潮。國家商務部有關數據顯示,僅在2012年,就至少有29家企業承接藥房托管業務。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后,一些醫院的藥房由利潤中心變為成本中心、“包袱部門”,這為藥房托管提供了“需求背景”。
在山東大學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左根永博士看來,一方面,醫院轉嫁虧損風險,按比例向企業收取費用,成了“保賺不賠”的獲益方;另一方面,企業自負盈虧,政府補貼藥房的壓力將大為減輕。企業托管醫院藥房后,還有望通過與其他藥品生產經營企業“二次議價”獲得利潤。
其實,“看上去很美”的藥房托管并非一個新鮮事物。從2001年三九醫藥集團在廣西試水藥房托管,到2006年156家公立醫院參與藥房托管的“南京模式”,再到2008年山東濰坊多家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試點藥房托管,最終均因種種原因偃旗息鼓、未成氣候。左根永表示,對于藥房仍是盈利中心、非基本藥物占比高的醫院而言,貿然推行藥房托管,很可能重蹈失敗的覆轍。
能否“托”出低藥價
仍是未知數
流通利潤的重新分割將是難點。目前絕大多數公立醫院為非盈利性,自營藥房免稅;而托管企業則需照章納稅,甚至還要將藥房利潤的相應比例作為管理費返給醫院,不然,院方就會缺少應有的積極性。“如此一來,藥價很難真正壓下來。一旦托管的路子走歪了,背后會不會產生新的‘關聯交易’?”對于藥房托管,山東漱玉平民藥業有限公司、濟南漱玉平民大藥房董事長李文杰表示仍持觀望態度。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