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后人馬來西亞憶先輩:他們是英雄
中新社吉隆坡8月16日電 題:南僑機工后人馬來西亞憶先輩:他們是英雄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我的父親算得上英雄嗎?”南僑機工陳昭藻之女陳達婭說,第一次聽到父親被人稱為英雄時,當時對南僑機工一無所知的她曾經產生過疑惑。
在她的記憶中,父親樸實平凡清貧,一年到頭穿的都是工裝,去世前還交代母親不要給自己專門置備新裝。但母親還是給父親做了一身新衣,讓父親在入殮時第一次穿上了棉布中山裝。
而張云鵬從老照片和老報紙中看到的父親張智源則西裝革履,倚靠在小車上,頗顯瀟灑。他說,父親是和叔叔一起報名南僑機工的,當時兩人都有自己的私家車,生活優渥。
80年前,陳昭藻和張智源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報名南僑機工,回中國參加抗戰。當時,陳昭藻已經39歲了,被同伴戲稱為“阿公”。
80年后,張云鵬、陳達婭、湯曉梅等南僑機工子女回到當年父親出發的地方,在8月15日抗戰勝利紀念日這一天,參加當地華社舉辦的南僑機工座談會等系列紀念活動,和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的學者和馬來西亞當地華人分享他們父輩當年出發時的“初心”。
1939年,在陳嘉庚先生號召下,先后有逾3000位南僑機工返回中國效力,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日戰爭軍需,保障了“抗戰生命線”的暢通。
中國廈門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毅明多年來致力搜集南僑機工史料。當日的紀念活動上,當地華社專門舉辦了她和湯曉梅所編的《悲與壯:我們的英雄父輩南僑機工》新書推介。
陳毅明回憶,她曾在檳城采訪親歷南僑機工們出發場景的洪老先生。洪老先生說,有次機工團員們從姓周橋出發,“因為歡送的人太多,橋都斷了”,但人們熱情不減,“口琴聲、歌聲、鑼鼓聲、歡呼聲和著聲聲祝福,響徹云霄”。
洪老先生說,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機工是回去救國,“無上榮光”。
在父親出發61年后,在陳嘉庚先生后人支持下,陳達婭和幾位南僑機工后裔一起走了一趟滇緬公路。她看到了父親當年住的條件惡劣的宿舍,體驗了父親當年駕車走過的“生命線”。這也激勵了她繼續搜尋父親的資料,越來越全面了解了南僑機工這個群體。
“是的,父親就是英雄,南僑機工就是英雄!”陳達婭說。在座馬來西亞各界人士熱烈的掌聲響應。南僑機工在馬來西亞同樣沒有被遺忘。吉隆坡廣東義山主席李振光說,隨著馬來西亞最后一名南僑機工于去年離世,記住歷史顯得尤為重要。
當天同時舉辦的“烽火天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