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引領振興 創新推動發展

沈陽本土“聯合辦公”品牌——斑馬財富公社,在全國首個推出“聯合辦公+直播電商”商務合作新模式。張文魁攝


寶馬、萬達、恒大、騰訊、紅星美凱龍……“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個盤桓于東北的魔咒正隨著各路大咖紛至沓來搶灘沈陽而被打破。資本對投資機遇的嗅覺最靈敏。資本紛紛對沈陽投下信任票,當人們或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沈陽開放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不禁猜測:下一個來沈陽的是誰?
堅持開放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協調轉,倒逼制度創新、產業創新,既是沈陽打牢基礎、積蓄力量的現實選擇,更是沈陽構筑發展新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長期戰略。
釋放創新活力
產業實力決定著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沈陽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門類齊全,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國際汽車制造中心。眾所周知,當前全國汽車行業正面臨著新一輪調整。在全國的汽車行業銷售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沈陽的汽車行業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緊抓機遇,方能趁勢而上。未來的沈陽,將加快推進輪轂電機、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引領汽車產業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落地,加快開工建設,全力去培育可能引領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的項目。
以寶馬、雷諾、恒大、萬達等重大項目為牽引,下一步,沈陽將在汽車及零部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航空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文化旅游、現代商貿等領域挖掘、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切實增加重大項目儲備數量,推進重大項目提質、提速、提效,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沈陽不僅擁有48所高校,還有金屬研究所、自動化所、生態所等中科院尖端科研單位,科技創新力量雄厚。沈陽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230家,占全省的1/3。下一步,沈陽將繼續推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抓好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實體建設,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健全工作體系、重點項目建設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強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培育服務供給,放大科創空間孵化器作用,確保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000家。
全面創新改革示范區、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利用先行先試優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營造寬松寬容的創新環境,構建開放包容、和諧有序的創新生態,以新體制新機制激發創新潛力,沈陽的這些國家級改革創新平臺將為沈陽未來發展點燃創新引擎。
聚焦創建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聚力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沈陽正緊緊抓住“創新”兩個字不放松,努力實現“三高”,即產業發展能級高、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快由“沈陽制造”向“沈陽智造”和“沈陽創造”轉變,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推動開放合作
今年以來,沈陽市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寶馬全球供應商大會成功舉行,國內外一批企業在沈不斷延展產業鏈條。綜保區桃仙園區封關運行,京沈對口合作226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累計簽訂各類協議215個。
2018年,遼寧提出創建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并編制印發了《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按照國家“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格局謀劃了經貿投資、互聯互通、開放平臺、金融服務、民心相通、智庫合作六大領域重點任務,謀劃設計了300個合作項目,分階段推進實施。
在加快開放方面,沈陽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大開城門”,深度參與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強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提升沈陽港規劃建設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空間拓展、通道建設、產能合作、經貿躍升、金融開放、科技創新、人文交流。
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堅持對內招商、對外招商齊頭并進,制造業、服務業、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全面發力。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深入推進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飛地經濟”,全年每個鄉鎮至少引進2個“飛地項目”。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加快引進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和產業鏈關鍵企業,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提升沈陽在全球產業分工和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地位。
下一步,沈陽市將進一步加強與沈陽經濟區各城市在規劃布局、產業配套等領域對接。推進京沈產業合作基地建設,不斷拓展區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以承辦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合作領域,全面深化國際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旅游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營商環境更加國際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法治化、市場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使沈陽成為國際資本的投資熱土。同時,著力加快建設一批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加快推進桃仙機場二跑道、沈陽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國際交流合作創造通暢便捷的交通條件和環境。
沈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韓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