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剝奪了你的睡眠時間
凌晨兩點,張清還沒有睡意,趴在床上,滑動著手機屏幕,她興致勃勃地想追完小說再睡,“白天一直在工作,晚上不放松一下,都感覺對不起自己。”張清已想不起自己晚上11點前睡覺是什么時候的事了。
越睡越晚,成了惡性循環,屬于年輕人的睡眠時間越來越少。
夜太美,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不肯睡
近日,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0喜臨門中國睡眠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以大數據為切入點,通過北京、上海、杭州等13個城市2100個樣本的調查,洞悉睡眠問題背后的原因,解讀典型人群的睡眠問題。
《報告》顯示,以00后、95后和9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睡眠問題越來越突出。69.3%的被調查年輕人表示晚上11點過后才會睡覺,34.8%的被調查年輕人入睡時間長,半小時內很難進入夢鄉。此外,52.5%的被調查者主動加入熬夜大軍。
北京朝陽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石慧指出,影響睡眠節律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來說,人類社會經歷了從農耕文明到互聯網時代的變遷,人類的睡眠文化也隨之發生變化,電子照明產品改變了傳統的睡眠模式,人們的活動行為變得更加自由,無形中干擾了睡眠休息的節律。
石慧說,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大城市快節奏的繁忙生活,讓屬于年輕人的私密時間越來越少,城市生存壓力導致有焦慮情緒者人數逐漸攀升,這讓不少年輕人選擇通過推遲入睡時間來換取屬于自己的活動時間,釋放壓力。
有人睡不著,有人不想睡
成女士是一位正在哺乳期的年輕職場媽媽。自從坐月子以來,成女士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休完產假后,回到工作崗位的她擔心自己跟不上職場節奏,更加努力認真工作。工作和帶娃的雙重壓力,讓成女士漸漸難以入眠,“整天暈暈乎乎的,總是感覺不太清醒”。
《報告》指出,失眠群體中,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情緒波動和生活壓力是失眠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壓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老師崔岱表示,睡眠狀況與心理問題息息相關,沮喪、煩躁等焦慮情緒容易導致晚睡。
“每個人都會感到焦慮,適當的焦慮會激發前進的動力,但過度的焦慮或者長期的焦慮狀態會影響睡眠,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損害。”崔岱說。
李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