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有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家都“宅”在家中,與家人的相處時間比往常多了許多。飲食起居,朝夕相處。長輩們言傳身教,是難得的學習家規的好機會。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素來講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耳濡目染的家規傳承,也光大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
就從舌尖的禮儀說起。吃魚時不能說“把魚翻過來”。整條魚,吃了上邊一半,要吃下邊的時候,誰要說翻魚,大概率筷子就會從天而降。小時候,不明就里就會被父母、爺爺奶奶叨叨半天,一頓教訓是少不了的。
這講究估計從海邊興起,然后傳遍各地。翻魚的“翻”,有“翻船”的忌諱。以捕撈為生的漁民,忌諱“翻”字不難理解。那么,不能說“翻”,又怎么吃另一邊呢?要說“劃”,或者說“掉”過來。船掉頭,則聽起來舒服多了。
吃飯時,“添飯”不能說“要飯”。對家人,尤其是對客人,添飯時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
當著客人的面,出于禮貌,大人會忍著不說。待客人走后,一通叨叨不可避免:“說過多少次‘添飯添飯’,你才‘要飯’的呢!”
同樣,吃飯時不能亂翻菜,不能吧唧嘴,喝湯不能吸溜,不許用筷子敲碗盤,也不許把筷子立著插在米飯中。
全家人圍坐一起吃飯時,若長輩不入座,其他人也不能入座,若長輩不動筷子,其他人往往也不能開動。來客人,客人不動筷子,小孩子也堅決不能搶先吃。要是旁若無人的一屁股坐下就吃,定會招來長輩責罵。
吃喝之外,也有其他講究。比如遞剪子要把柄遞給對方,不能將尖頭遞向對方;串門兒時敲門不能急促,要舒緩;坐著不許抖腿,在吃飯時也是一樣。
在人際交往、國際交往時,理解并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乃至宗教信仰很有必要。而自身遵守禮儀、講規矩,也能在交往中彰顯我們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