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序轉產護生
近年來,因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捕撈過度等原因,致使全球環境污染情況加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今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今年5月至7月,全國人大對31個省實現了執法“全覆蓋”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各地區各部門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成效明顯。
據悉,中國人工繁育動物物種主要涉及蛇類、雁鴨類、雉雞類、竹鼠、豪豬、果子貍等六大類,涉及從業人員約244358人。野生動物養殖產業人員多、產值大,退出轉產、處置補償工作經濟壓力較大。但為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避免野生動物資源過度消耗,中國從長遠利益出發,對野生動物養殖戶實施轉產就業,幫助養殖場戶合法合規經營有序有效轉型轉產,這是扭轉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關鍵舉措。
養殖戶面臨轉產就業問題,再加上這些就業者年齡偏大、技術單一,轉產就業的困難可想而知。中國相關各部門堅持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切實抓好養殖場戶的就業安置工作。
通過科學渠道實現養殖場戶轉產就業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首先,發展產業渠道安置轉產人員,對屬于禁養品種的禁止繼續養殖、對屬于禁食范圍的調整養殖結構,發揮養殖設施作用。其次,采取市場化運作,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以食用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退出補償相關配套制度,依規解決受影響的養殖戶的實際問題。此外,加大投入力度,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予以支持。特別是保證貧困養殖戶不減收不返貧。另外,務工就業安置渠道不可小覷。充分運用農業生產、工程建設、企業納賢等就業渠道,加大崗位推送力度。
對創業的養殖場戶,還應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指導和服務,支持各地設立創業孵化基地,對養殖場戶創業,按規定給予補貼,對于資金不足的,及時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同時,注重兜底幫扶安置渠道。對大齡、長期未就業的養殖場戶,提供“一對一”的援助服務和針對性政策幫扶。
- 標簽:可研報告格式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