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成蒙(左一)和博士生湯建在錄制科普視頻。受訪者供圖
博士生劉廣秀(右)和紀宇在B站直播。受訪者供圖
物理學博士李治林每天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包括如何“炸掉月球”。
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樣,李治林的生活很少有波瀾,每天早上八九點就到實驗室做實驗,一直到晚上10點才離開。只是,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踩著月光回家的時候,他會思考一些不那么嚴肅的問題。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思考的這些奇怪問題,有一些會最終成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賬號發布在網絡上。這些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團隊的主力。
對這些生活三點一線的博士生來說,科普是他們自愿承擔的工作,是單調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抗爭。
很多人對科學家的印象是苦哈哈的,似乎從事科研工作,就意味著坐冷板凳、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他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向親戚朋友介紹自己是物理學博士時,對方眼中會出現一種難以名狀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
“科學家為什么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師弟王科反問。他覺得,科學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術,也藏在每一個奇思妙想里,“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義。”
從微信公眾號寫起,他們進駐了很多新媒體平臺,做實驗、剪視頻、開直播、出書,到公園給老頭老太太講科學常識,把公眾請進自己每天埋首的實驗室……他們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試圖把人們從固有思維中敲醒。
3個月前,他們在B站開起了直播。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75%的用戶低于24歲的平臺上,他們做實驗、講段子,和彈幕互動、在線答題。直播人氣最高的一次,有144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因為“中科院物理所”的名字被搶注了,他們給自己的賬號取了個有B站特色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網友戲稱他們為“中二所”。
屏幕那頭,他們面對的是和前輩不同的時代。科普的場景不再局限于學校、科技館,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能接觸科學。科普的隊伍里也有了更多年輕人,他們堅信,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
當代《十萬個為什么》
每周三晚上8點,這群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實驗室,向B站觀眾直播。相比其他精心準備的直播間,這個直播間寒磣極了。照明設備是最大一筆支出,黑板兩周前才到貨,直播間里有時還能聽見隔壁實驗室里壓縮機“動次打次”的聲音。
參與直播的人白天都埋首實驗室,有的穿著短褲、趿著拖鞋就上播了,和觀眾聊的話題往往是當天向粉絲征集,甚至晚飯在食堂臨時想的。
“我們不會特別設計什么,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王科告訴中國青年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