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為何身邊賣保險的人越來越多?
最近,不少人都發出同樣的疑問:朋友圈里賣保險的人為何越來越多?有人吐槽說:老友聚會,吃著吃著,對方便推銷起了保險。
網上搜一搜,有同感的并不在少數。有媒體還專門派記者臥底保險公司招新推廣活動,一探究竟。
慣用人海營銷戰術的保險公司招新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國內保險代理人數量突破800萬,2015年還不到400萬。而據業內測算,全國做過保險代理人的人數超5000萬。人來人往是這個行業的典型特點。可以說,保險公司一直在招新人。
普遍的觀點認為,門檻低是重要原因之一。大進大出的保險代理人中,不乏素質較低、進來賺筆快錢的人,保險公司招新會上的爆炸點往往是宣講人透露其月薪幾十萬元的那一刻。而對于很多保險公司來說,相較人員素質,更看重其社會關系能帶來多少客戶。
然而,一個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轉型做保險代理人。一些保險公司對代理人的招聘也逐漸向高學歷人才傾斜。友邦中國近日就宣稱,要推進規模增員精英化。截至今年2月,友邦中國在冊營銷員大學及以上的學歷占比達80%以上。
一位從銀行跳槽到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解釋頗具代表性:現在各個行業的人都會遇到瓶頸期,大家都在找機會。其在做個人的職業規劃時會看重幾個點:個人的成長空間、晉升收入、公司的文化等。這些在保險公司都可以有較為樂觀的預期。
不可否認,對于個人來說,保險行業是一個看起來很有前景和錢景的行業。
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空間很大。盡管我國保費規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是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保險密度(統計區域內常住人口平均保險費的數額)為2631.58元/人,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4.42%。這與發達國家都有著較大差距。
此外,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中,保險資產的配置占比僅有2%左右,相較于發達國家中美國的32.6%和日本的26.8%來說,差距也很明顯。
在保險市場空間很大的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的保險意識正在增強。去年發布的《中國保險消費者白皮書》指出,保險消費者2017年人均保單2.89張。而漸漸成為消費主力的90后的保險意識也在覺醒。一家互聯網保險第三方平臺的數據顯示,90后人均擁有4張保單。
一個小數據似乎可以佐證公眾分分鐘就會購買保險的沖動。去年,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期間,一家支付平臺上保險類的小程序訪問量直線增長414%。
關于職業發展,網上流傳一句話:如果有機會坐上火箭,就不要介意坐在哪。國內保險行業看起來就是一個正在上升的火箭,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坐得穩。遇到事業瓶頸,試圖通過轉行做保險代理人實現財務自由的人,還需三思。
5000萬曾經賣過保險的人當中,最終只留下了800萬人。雖然有些是進來試個手氣的,卻也可以看出競爭之激烈。把保險賣給七大姑八大姨之后,找不到新客戶,辭職走人的保險代理人不在少數。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