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品牌海外傳播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初梓瑞)“品牌應該具有鮮明特征,并且久久為功、長期堅持,急功近利成不了品牌。” 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毛一翔13日在由藍色光標、第一財經共同舉辦中國品牌海外傳播高峰論壇上表示,隨著國內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效率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也逐漸向中國品牌轉變,品牌意識已重新回到人們熱議當中。
這也得到了更多業內人士的回應,談及中國品牌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議觀點進一步建議,應持續推進品牌本土化策略,加強宏觀風險把控,以市場調研與分析能力支持品牌戰略決策,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利用技術和品牌影響力為社會和當地社區創造價值,建設多元、包容、平等的企業文化。
從世界工廠邁向世界品牌
藍色光標國際業務總裁鄭泓表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一開始更多關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到后來更加重視品牌的價值、品牌第一,這是企業戰略與國際形勢、當地人文深度綁定的舉措。對于塑造真正意義上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中國品牌海外傳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程。
《第一財經》總編輯趙嘉表示,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在逐年提高,這種提高主要來自于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另一方面,品牌國際化的定位不準確、不熟悉海外市場的法律和政策、無法融入當地文化、缺乏與海外消費者溝通等問題也深深困擾著更多正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
三一重工海外業務副總裁李沁認為,品牌影響力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一個沒有綜合實力企業,它的品牌是不能長久的。企業綜合實力里面第一要素是產品,產品力是品牌影響力的基石。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史安斌為提升全球中國品牌影響力建議:注重文化接近性,一國一策,甚至是一區一策;強調用戶的體驗和參與;注重價值觀、生活方式、營銷的概念。
服務輸出:品牌海外溢價的關鍵
全球化時代,品牌如何實現海外溢價?青島啤酒品牌管理總監朱佳怡介紹,青島啤酒已經有60多年的出海歷程,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16歲的青島啤酒現在在做非常多與年輕人有關的事情,跟紐約時裝周合作,跟時尚品牌NPC以及時尚明星合作,吸引年輕消費者。青島啤酒未來會越來越多去嘗試新的理念。”朱佳怡說。
騰訊內容平臺國際業務高級總監許好好認為,通過占據海外內容的發布平臺,選擇能夠為海外用戶所接受的內容形態,再去傳遞內容。利用本身互聯網內容生產者對網感的熟悉、對節奏的熟悉、對千禧一代、“95后”、“00”后偏愛內容,在生產上去融合,助力品牌的傳播。
默克集團公共事務總監何志軍表示,企業長期的成功之道,對于中國的市場、全球的市場,要執行統一的制造和服務標準。培養本地化人才,讓本地化人才參與到全球化的決策,無論是服務、生產、傳播,本地化戰略能夠給企業在這個國家的經營上帶來非常深刻的改變,適應這個國家的市場。
品牌出海:本地化挑戰的解決之道
針對品牌出海過程中確實遇到的諸多問題,康佳高級副總裁楊波建議:“如果企業有志于往海外走,應該盡早組建多元團隊,盡可能讓自己的產品能夠國際化,而不是到了每個地方又重新定義開發,那個時間周期非常的長。”
君合律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佟珂表示,企業出海過程中雷區和紅線比較多,要找合適的中介。除了律師、會計之外需要請其他的中介機構判斷風險,根據項目的大小和重要性,需要找最好、最合適的中介。一些財務的風險,當地會計師才最清楚。其他的風險,要請其他的專家。
優客工場高級合伙人張東妮表示,就出海而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現在跟很多國際化的企業、年輕人喜歡的企業做合作,大量時間做線上線下的推廣。從線上到線下,從物理空間到線上優先級,讓年輕人更喜歡,讓它成為一個社交的平臺。”
社會責任:品牌落地生根的可持續保障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生態的融合或者跟當地的社會共生共融的生態建設,是最難的。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產業投資部副總裁張燕表示,注重品牌的建設和輸出。一個生動的例子是莫斯科地鐵項目,中方非常注重和俄羅斯當地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技術溝通與交流,同時又保留著中國的特色,在線路上充分融合了俄羅斯民族的文化,也帶來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得到了俄羅斯官方高度的好評和贊揚,是近年來海外品牌輸出比較有價值的案例。
金誠同達海外投資并購業務合伙人鄭寰舉了河鋼集團收購當時塞爾維亞國有鋼廠的例子:第一,河鋼收購的原則不僅僅是滿足于自己企業的戰略,更多的是能夠從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投資。第二,鋼廠在被收購之前經營情況很差,河鋼不去收購就面臨著破產。收購保留了原鋼廠的員工,對就業機會的保障,也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河鋼很注重合規和環保,對環保改進和設備升級做出了很大的投入。這些方面都是之前的管理者做的不夠好或者是不夠充分的,這些點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承擔了社會責任。” 鄭寰表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