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神曲”為何令人糾結
近日,北大校長周其鳳親自操刀作詞,北大中樂學社獻演了一曲《化學是你,化學是我》的大合唱。該演出視頻一經上傳網絡,即引起了轟動。眾多圍觀者中,有呼“天雷滾滾”,也有人“斯文掃地”,更有人哀嘆“北大失落”。其中閱歷豐富、深諳規律的網絡達人,則迅速給它戴上“神曲”的帽子,這超越了曾風靡的神曲《忐忑》。
從后續報道可知,原來今年是“國際化學年”,為此北大設立了“化學年音樂會”予以強調和紀念。這歌詞即是有化學家專業身份的周校長因應學生要求而作——按周校長調侃的說法,“寫這首歌是被學生們逼的”,但“語文學得也不好,不會寫詩,更不會寫歌……所以很勉強……但希望大家喜歡這首歌,幫著我給它流傳起來”。
誠如周校長自況,他語文沒學好,不會寫詩填詞——恭謹地歌詞后,我以為,周校長畢竟是科學家,他并非自謙,而是實話實說,科學難能可貴。在我看來,周校長語文其實還湊合,歌詞規整,結構完整,也沒病句。真正的問題在于文學素養,主要體現在歌詞意思明晰,但過于夸張,而且缺乏文采,沒有韻味,意境就更談不上。尤其在修辭上很不給力,隱喻使用不當,什么都是化學,有無限夸大化學的功效直達滑稽的效果。
然而,如果仔細想想,就不難體察,網絡對此事的反響中,也一樣缺乏自知之明,也有不尊重文化、社會分工和專業的因素。這種一觸即發、興致勃勃的網絡逗樂流行大潮,其實多是泡沫,恰好了互聯網上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的一面。有點網齡的人都清楚,網上類似這種不管來龍去脈、不分、審丑情緒高漲、崇高、調侃神圣、褻玩的做法,多如牛毛,并非始自今日,也不只落在北大現任校長身上。
我還有一個看法,以為讓這歌詞戴上“神曲”高帽的,并非歌詞的平庸,而是北大校長這個身份。可以想象,如果周其鳳只是一位化學教授,那么,就可能導致另外一個結果——至少我就會認為,同樣是這個干巴巴的歌詞,我才不會用深諳歌詞創作精髓、善于傳情達意俘獲人情的高手標準要求他呢。我反而會覺得這位科學家富有幽默感,古板干癟正是他的有趣之處。
換言之,何以網民為此感到殷殷雷鳴,為此糾結進而狂歡?我猜恐怕和北大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上具有象征意義有關,歷任校長從來沒有像其鄰校校長一樣,鬧過面對全球念錯字的笑話。雖然一首應景的歌詞無法衡量文化素質,但這可以是一個標志,“透露了春”的消息。而我還是想借一步說話,認為相較于某些官員到處題詞,不但丟掉了咱們文化中推崇的藏拙、知恥、怕羞的優良傳統,還基本毀掉了幾千年的遺產書法書道,這樣偶爾寫一寫歌詞已經算不錯的了。況且,我甚至認為,這事還有的一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建設、發展和繁榮文化起示范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