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王蒙首獲茅盾文學 五位作家各得50萬金
據悉,第九屆茅盾文學的頒典禮將于9月下旬在舉行,每位作家都將獲得50萬元金。其中王蒙、格非、蘇童這3位知名作家都是等待多年之后首次獲,尤其81歲的王蒙更成為茅盾文學歷史上最年長的獲者之一。
本屆評選結果是通過中國作家協會的官網——中國作家網以公告形式發布的,公告中寫道:“第九屆茅盾文學評委員會于2015年8月16日進行第六輪投票,產生了5部獲作品。投票過程在紀律監察組監督下進行,并由市方正公證處公證。”為公平及透明性,還附帶公布了實名投票情況和評委員會、紀律監察組及評辦公室名單。這也正是本屆茅盾文學的特點之一,從3月15日參評作品征集工作啟動開始,每個步驟都在網上予以公開發布,中國作協還專門設立了紀律監察組進行全程監督。
中國作協黨組錢小芊曾向表示:“這些舉措都旨在不斷探索文學評中更有效的監督機制,使評工作有一個好的過程、好的結果。”
在5月15日公布的第九屆茅盾文學參評作品目錄包括252部作品,比上一屆多出74部,數量開創了該項的歷史新紀錄,其中不乏賈平凹、王安憶、嚴歌苓、韓少功等名家。由62位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組成的評委員會經過5輪投票后,于8月12日產生出10部提名作品并進行了3天公示,昨天再經過第6輪投票評選出最終這5部獲作品。
除去獲作品外,其他進入十強的有范穩的《吾血吾土》、閻真的《活著之上》、林白的《北去來辭》、紅柯的《喀拉布風暴》和徐則臣的《耶撒冷》。
茅盾文學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也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項之一。項每4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字以上。2011年起,由于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的金從5萬元提升到50萬元,成為中國目前金最高的文學項。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學中文系教授。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醞釀構思、直到2011年才終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長篇巨作,呈現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內在的衍變軌跡。《江南三部曲》分別是《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其中最后一部《春盡江南》講述了詩人譚端午和律師龐家玉(原名李秀蓉)這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一群人近20年的人生際遇和求索,廣泛透視了個體在劇變時代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切中了我們時代疼痛的癥結。
王蒙,1934年10月生于,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曾任文化部部長,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為《青春》。
《這邊風景》是王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即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可惜因各種緣由未曾付梓,直到近年才得以最終成稿。小說反映了漢、維兩族人民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帶有沉重的歷史感,又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極為生動,懸念迭生,有濃厚的民族風情。
李佩甫,1953年出生于河南許昌,曾先后獲、華表等,現任河南省作協。
《生命冊》是李佩甫繼《羊的門》、《城的燈》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巔峰之作,全書約38萬字,采用放射性結構方式,從一風、一塵、一樹、一花寫起,書寫了中原大地上的各種風土人情、地理及一個村莊50年的狀況,可以說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50年的心靈史。作品主人公“我”作為一名從鄉村城市的知識,自始至終都在默默地觀察和審視著周圍的一切,既看到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紛紛擾擾的世界,也看到50年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1952年出生于上海,現任《上海文學》常務副主編。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以滬語寫作,被贊譽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甚至被拿來與張愛玲的著作及《紅樓夢》相比。小說從60年代的少年舊夢寫到90年代的聲色犬馬,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既有小心翼翼的,又有咄咄逼人的漫話,暗藏大上海的種種紛紜,包括昨日的遺漏和明天的。
蘇童,1963年生于江蘇蘇州,現為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妻妾成群》、《紅粉》等。
《黃雀記》之名源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暗喻了小說中主要情節的錯綜復雜與命中注定。小說延續了蘇童慣常的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描寫了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案,分為“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的夏天”3章,通過3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寫他們后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人物的命運背后則是這個時代的變遷,主題涉及罪與罰、救贖、和希望。文/本報記者 崔巍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尷尬。東莞外來工群像:每天坐9小時 經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