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禁了又禁”的
現在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這個社會所獨具的特征和屬性,未來,或也可能在上層建筑發展與改變的基礎上,賦予它更新的表現形式與商業模式。
時至年末,盤點2018年的劇作,從亞文化圈層闖出去的最大黑馬,當屬今夏被看作爆款的《鎮魂》。這部改編自小說《鎮魂》的網劇,自上線億,新浪微博話題#劇版鎮魂#閱讀量破37億。這已不是亞文化圈層的第一次數據性勝利,其實,這個亞文化圈層在二次元,還有一個普遍被大家所知的名字。
這個詞最早源于19世紀末流行于西歐的“唯美主義”資產階級文藝,后來出現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概指唯美、浪漫的事物。再到后來,一詞逐漸被用來表述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愛情,并由此衍生出單獨的派系派。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對人性的丑惡面為主的自然主義”,后引伸為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感情。
1976年左右,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作品誕生在日本,后自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以來,在網絡空間中蓬勃發展,現已成為一種不容忽略的亞文化類型。從文學、漫畫,到后來劇、影視化的演變,再到現在流行的“社會主義兄弟情”真人CP,下面,我們從資本注入的角度,聊聊這個圈子的“前世”。
于1997年左右傳入中國,以小說為載體,后來逐漸出現漫畫、動漫,多為日本作品。小說在當年的中國是出版的,所以此類書籍多以個人收藏(個人志或印刷本等形式),小范圍流通。
直到進入21世紀,手機的使用開始普及,這一功能的出現,讓更多的作品以形式出現在各大文學平臺,但由于當時文學網站還并沒有這項分類,所以這些作品被夾雜在言情小說中,被部分讀者誤讀,繼而引發起興趣,而產生了第一批初具規模的亞文化愛好者。
以作者筱禾的《故事》為代表,從最初在第一本網絡“”連載,到2001年被改編為電影《藍宇》,在上映。這大概是那個年代,由小說改編為影視的一次最成功的嘗試,但盡管獲無數,由于禁播等,這一概念最終未在普及開來。
再后來,以2003年建站的晉江文學平臺為主,誕生了一批經典文學,如作者暗夜流光的《十年》,被視為界的中流砥柱,在界的對外關系中,樹立了文的正面形象;作者seeter水天的《怎見浮生不若夢》等。當時的受眾主體,多為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80后,和剛剛成長起來的小群90后,這也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部分基礎。
隨著這個群體的擴大,2005年左右,這批作品經由威向文化出版社、露西弗出版社等,從網絡文學正式出版的道,這是商業化的第一步。
而文學平臺的發展,也隨著圈層的擴大,有了自己的跨越。以晉江文學城為例,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3月,晉江文學城純愛版塊發表的各類小說已超過43萬篇。文化以各種載體形式的宣傳,與資本層面的大量注入,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小說的創作中,文學網站也有了愈發成熟的商業模式。
《壹娛觀察》通過搜索發現,隨著文學網站稿費制度的完善,作者可以憑借讀者的點擊、閱讀和收藏及加V等方式,獲得相應的稿費。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稿費,作者開始增加字數擴大篇幅,以期延長讀者的閱讀時間,增加其閱讀次數。據數據調查顯示,現在熱門的小說字數都在50萬字以上,有的甚至超過百萬,典型的代表作,如耳雅的《龍圖案卷集》、謝亦的《紀》等。
然而,稿費模式帶來的數量與篇幅的增加,雖然表面看來,體現了文學的生命力與強勁發展的勢頭,另一方面來看,一些作者為了點擊量而刻意增加篇幅的行為,也導致了部分小說作品泥沙俱下,甚至出現抄襲、粗制濫造等問題。
而對于一批高質量產文作者(即作品本身有一定粉絲基礎,有望出版或改編),文學網絡平臺則采用簽約作者的模式。同樣以晉江為例,簽約作者一般有四種收益:VIP章節收益(每千字3分錢,作者與晉江分成,其他網站大部分是五五)、定制印刷收益(前提是有足夠基數的讀者購買,晉江回扣20%)、晉江各種勵制度(全勤、創新等)、霸王票收益(讀者的打賞,晉江和作者五五分成)。
其中,定制印刷屬于個人志類型售賣,與出版不同。而在出版方面,各大文學網站多起渠道作用,各類出版社會有專人在網上看文,如果認為一部作品有潛質,會文學網站編輯聯系,隨后由編輯聯系作者出版。目前,出版社閱讀概率較大的文學網站,主要為晉江文學城與起點中文網。
除去出版,作者最“撈金”的商業模式,當屬網文改編。而涉及網文改編的作者,收入構成大概是這樣的:版稅+IP賣出分成收入+網絡訂閱收入。
例如去年一部大紅的劇《全職高手》,是盛大文學與七星電影的合作首期,提供的用以改編的網絡小說這一。《全職高手》是一部以網絡游戲為背景的小說,原著作者蝴蝶藍便以800萬元人民幣的版稅收入,躋身2014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第17名。不過雖然《全職高手》被圈層追捧,但是和《盜墓筆記》類似,男主角之間并沒有明確的感情線,只是擁有眾多“同人向”的衍生作品,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小說。
但這樣明確感情線的小說風格,卻是近些年一些作者的心頭好。很多作者認為,這樣打擦邊球,重劇情線的小說,受眾更廣,且更容易獲得出版及改編機會。
隨著圈層的受眾基數越來越大,圈層人不再只滿足于文字一種表現形式,cosplay、同人漫畫、劇等由此誕生,這種出于“為愛發電”的興趣之作,前兩者在漸漸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粉絲群體后,開始像最初的個人志,走小范圍群體性販售之;而后者多為非盈利模式,但早期通過配劇的聲優,多數擁有了自己的粉絲群體,為日后走商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一時期,網絡上一個名為“字幕組”的出現,讓英劇、美劇、泰劇等影視作品加速流入這個圈層,以典型的《同志人》、《為愛所困》等作品,將“的愛”與“同性相戀”組合在一起,以精彩的劇情將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越多的作品在網絡流傳開,這一圈層觀眾的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恰逢2014年網絡自制劇大潮的興起,于是,第一部題材的網絡大電影《類似愛情》應運而生,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開創了網絡劇+大電影的形式,即,率先在院線上映大電影(精華版),在一系列的宣傳和電影上映累積足夠的受眾基礎后,將網絡版(分為15集,每集時長15分鐘,每周2集的方式),在優酷平臺進行付費播放。
據不完全統計,這部劇上線三天,全集總點擊量已達70萬,五天后,總點擊量便突破百萬大關。這部以國際化同情發展背景為視角,分析了中國同性間愛情的發展狀態與語境的劇,在獲得了不俗的點擊率與社會話題度的同時,也將推向社會大眾面前,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多數人的關注與理解。
隨后,在2015年5月,又一部網劇《我與X先生》的,劇迎來了爆發式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網絡作者柴雞蛋的小說同名改編的網絡劇《逆襲》與《上癮》,據數據顯示,2016年1月29日《上癮》后僅24小時,便獲點擊量1000萬,并在微博等多個社交平臺成為熱門線天,話題#上癮網絡劇#在微博上已達8.4億閱讀量。
網劇在2016年達到最盛,以網絡平臺為載體付費播放,成為那個時期最主要的商業模式。而一部部劇的火熱背后,更多的還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根據《劇發展情況報告》顯示,以最火的兩大網劇《逆襲》和《上癮》為例,資本方以網劇為手段,實則藝人經紀才是最終目的,兩部劇的收入不算版權、點擊量和廣告植入,單單以未刪減版DVD和相關周邊就收回了成本。
有數據顯示,《逆襲》DVD在淘寶上第一批發行了7000冊,每冊235元,上架3分鐘就被一搶而空,首批DVD收入就有164.5萬,而制作費150萬就已回本。而《上癮》的兩位主演,自網劇后,微博粉絲數暴增,并接到來自《時尚先生》等多個的約拍。后續,其公司利用商演及開展的各種活動,成功將角色粉為演員粉?梢,當年的劇,不僅是低成本較高收益的代名詞,也同樣是捧紅演員的利器。
除了購買作品版權,進行影視劇的改編,一些傳統的影視公司開始通過資本的方式直接進入相關上游領域。比如光線年投資了鋒芒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鋒芒)。柴雞蛋是該公司的創始人,她作為圈內知名的作者,一手打造出上文提到的《逆襲》和《上癮》兩部頗受關注的作品。當時有報道稱,雙方未來會在IP、藝人等方面展開合作,也就是說,未來有可能出現雙方聯合開發IP的情況,而在藝人經紀方面,鋒芒旗下的藝人許魏洲、林楓松、陳穩將同時簽約光線,簽訂三方經紀合約,由光線傳媒和鋒芒文化共同管理。
光線傳媒藝人經紀總經理孫永煥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光線的院線電影和電視劇都將優先考慮鋒芒的藝人。光線傳媒曾公開表示,柴雞蛋只是一個作者。而柴雞蛋本人也曾稱,自己“不是只能做劇”。在光線投資鋒芒的同一年,有消息稱,在光線傳媒和閱文集團聯合開發的一大超級IP《星辰變》中,柴雞蛋擔任編劇一職。
上述《上癮》和《逆襲》這兩部現象級劇,因其有相當一部分的床戲、吻戲鏡頭,尺度頗大,因此雙雙被在中國下架,甚至到現在在網上也難覓資源。
據《2017年網絡劇行業報告分析》顯示,在2016年出臺的各項,讓題材在尺度的把握上有了新的轉變。不少劇為了可以正常過審,爭取最大化的市場接受度,在劇情的處理方式上,多采用隱晦的表達、情節刪減等慣常使用的方法。在作品的改編上,也開始出現“去化”,如《識汝不識丁》和《愉此一生》,這兩部改編自小說的網劇,就在題材上分別套上了“古裝探案劇”和“年代諜戰劇”的外衣。
一方面是劇用這些“擦邊球”的方式,在相關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發展;另一方面,也有些基于的作品,經過改編后的開始向勵志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發展。從而使所謂向的劇集不再是單一的男男主線內容,而開始呈現多類型化發展趨勢,精良的畫面與劇情,使受眾范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愉此一生》后熱度卻持續飆升,上線天突破兩千萬點擊量,收官突破6000萬,微博線億?梢,經改編后的劇,更符合大眾及政策流向,憑借“有顏、有質、有情懷”,也能在網劇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通常對作品的改編,原著中感情線的被認為是改編的重點方向:一是由向改為BG向(異性戀),比如作者青羅扇子的《之巨星》同名改編的懸疑偶像劇,最終結局就定位在了男女相愛之上。
二是由向改為兄弟情,例如由作者墨香銅臭的《魔道祖師》改編的網傳《陳情令》,在劇情中架空添加了一位女性主角,將原本的雙男主,改成了純粹的兄弟情。這一消息流出后引起一些原著粉的不滿,而這也成為不少作品改編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失去了部分原著粉的“擁躉”。有原著粉就曾表示,很多劇集因為劇情的過度刪改,導致原作變了樣,正劇不像正劇,不像。
雖然如此,但對于作品的改編不會停止,制作方在改編過程中考慮的遠不止原著粉這一個因素。從這個文化市場的角度看,系列作品頻頻被影視化,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不再是僅限于小眾的一種文化標志,而通過改編,影視劇又重新賦予了作品在主流文化中一些新的表現方式。
有意思的是,在改編作品之外,諸如《仙劍奇俠傳3》《偽裝者》《南方有喬木》等劇的,不少正劇也開始不同程度的打出“男的情”這套友誼牌。有分析認為,這樣不僅符合相關條例,恰到好處“發糖”,還能滿足一部分觀眾喜好,于是,“男男CP”從此崛起,也成為現在影視劇宣發,吸引流量的主要策略之一。而這種“兄弟情、朋友義”的CP方式,通過情節起伏的劇情,吸引并包攬了圈層內外兩方的受眾,而獲得一致好評。
有制作方認為,講故事給觀眾,情趣很重要。雖然一些制作方認為自己的正劇并沒有主打“男男CP”的想法,不過“重在人物互動,細節取勝,讓演員活起來,來個小火花,小情趣,造成一個情緒上的小,把觀眾刺激一下”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男男CP”的打法不謀而合。
有消息稱,打造了今夏另一部爆款《延禧攻略》的制作人于正,下一部新戲《鬢邊不是海棠紅》已在橫店開機,由黃曉明、尹正主演,該劇同樣改編自水如天兒的同名小說,只是這部劇將朝哪個方向改動,劇中又是否會出現何種向的感情,目前尚未有更多消息流出。
前期一些或成功或平平的嘗試,使網劇甚至電視劇市場都不再局限于純言情改編,今年《鎮魂》成功則讓不少人再此關注到了改編劇集的這部分市場。有消息顯示,未來有一批題材的小說即將影視化,很多作者的作品甚至沒有寫完,影視版權就已經賣出。比如中匯影視收購了晉江大部分IP,如《圖靈密碼》《破云》等,未來或將用于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做出系列操作。
每個時代所誕生的文學,都包含著那個時代所獨有的特性與弊病,這也是文學的核心價值體現之一。從文學層面來講,這個在20世紀末,被作為一種女性通過創作和欣賞,進而去表達自身對純愛、自主、平等的而風靡起來的小眾文化,發展至今,圈層基數的擴大帶來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需求又引來資本的注入,讓最初的文化從性質上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從一個舶來品,到如今在中國發展出一套較為完整成熟的亞文化商業模式。隨著人們接受程度的提高,社會文化大的變化,這種原本僅屬于一部分人“自嗨式”的小眾文化,通過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沖出圈層,開始被更廣大的用戶關注和喜愛,而以此文化為基礎的影視作品,也逐漸煥發出自己的魅力,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運行”。也許,現在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這個社會所獨具的特征和屬性,未來,或也可能在上層建筑發展與改變的基礎上,賦予它更新的表現形式與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