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兩性情感現狀:男人在逃避女人在焦慮
這是常見的案子,一個回避的男人背后總有一個焦慮的女人,一個焦慮的女人背后都有一個回避的男人。
最早的依戀理論是由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提出的母嬰關系,影響到依戀風格。
如果你享受與戀人的親密關系(回避度低),對愛情感到整體滿意,不會總是擔心戀人(焦慮度低),那么你屬于安全型依戀風格。
如果你渴望與戀人擁有親密無間的關系(回避度低),卻經常對戀情的發展沒有安全感 ,對戀人的行為細節非常(焦慮度高),你差不多就屬于焦慮型依戀風格。
如果你不喜歡和戀人過于親近,認為比戀情更重要(回避度高),不擔心戀人(焦慮度低),那就屬于回避型依戀風格。
如果你既不喜歡和戀人過于親密,又擔心戀人對你的感情發生變化,你很可能就屬于焦慮回避型依戀風格。
這種風格所占人口比例很小。如果你其中一員,那么針對焦慮和回避型人群提出的都會你對有幫助。
吵架的時候只想到對方的不好,冷靜后想到對方的好又后悔,必須當下要跟他說清楚發脾氣或者做些事情讓對方為難。
但是兩個人一旦進入這樣的陷阱,就會出現焦慮的人越努力接近,回避的人就越想遠離。
這兩種類型的人能夠好好相處的辦法就是,看到自己的優劣勢,給對方提供一個他可以成為一個安全型的人的,讓對方在自己身邊感覺到安全。
學會自己做一些事情,不要總想著有人陪,比如一個看電影,一個旅游,一個人吃東西。
不要責備,如“有次去買雪糕,店員服務態度特別差,朋友說這員工肯定做得很不開心”這是安全型的人的想法,而焦慮的人會想是我不好。
戀人有他的依戀模式,溝通后他能改變是好的,不能改變也接納,不奢望不對方改變。
看到自己的資源優勢,不要把“依賴”當成成長的偷懶招,這樣對于回避的人來講會感到很大壓力“你需要我你太需要我了”。
對于回避的人,正視自己的內心跟需要,不要慣性壓抑,相信戀人會在意自己的感受不僅僅是成就。
分享心事,放下自己的,放下防御,不要把“依靠當成”,這樣對于焦慮的人來講會感到“我太不被需要了,我太不好了”。
最重要的是你成為一個安全型的人,明白自己的需要重要,戀人的需要也同等重要。
如果你想要又做不到,非常好的是你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問題了,剩下的你恐怕要花一些時間在成長。
如果以上的努力真的都做了,發現自己上錯了賊船,那就考慮自己要一錯到底嗎,可不可以換一條船呢?
你要知道,你自己其實是可以主動選擇的,而非是被動的,意識到你仍然是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關鍵在于你怎么看待分離。